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301 关于建立林草生态补偿机制增强碳汇功能的提案
日期:2023-01-13 提案者:施学雷

调研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江苏有丰富的河湖与辽阔的滩涂湿地资源,要建立林草生态补偿机制,利用好江苏有利的资源,从科研的角度,增强植物固碳的能力,让江苏成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排头兵

问题分析: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农业碳排放压力大,林草碳汇意识不强。农业生产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9%-29%,面对人口增长与粮食安全的双重压力,农业碳排放份额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品的碳成本将持续提升。除了目前公认的森林碳汇以外,地球上面积最大的草地生态系统,具有不容忽视的碳汇功能,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每公顷草地每年可固碳1.5吨左右,林草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农田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目前人们对林草碳汇的作用认识不清,其碳汇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二是林草生态补偿机制未建立,操作难度大。2022年1月,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构建生态碳汇巩固提升体系,但具体实施细则还未落实到各地各部门。“双碳”背景下江苏生态修复模式需要创新发展,探索林草碳汇和生态修复模式,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建立地区林草碳汇数据库,完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是建立林草碳汇减排交易平台的重要内容,目前林草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补偿机制中的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及补偿方式等问题均未明确。

三是林草碳汇科研投入低,专业人才少。林草碳汇项目与工业减排项目不同,后者减排数据通常可以根据设备运行情况直接测得,而碳汇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存在直接可测的数据,相对其他行业更为繁琐,涉及复杂的计量、核算、检测、核证等工作,项目管理和监测的复杂度较高,需要相关专业人才长期跟踪与服务。目前我省在研究植物固碳方面的科研投入不多,哪些作物类、生物质能源类、经济景观类、水生类、耐盐碱植物等能形成高效利用与生态修复模式,各项生态修复模式实施后,土地生产力、固碳量指标等缺乏相关技术与科研人才支撑。

具体建议:

一是建立林草资源监测体系。开展林草植物资源调查,为生态农业自然资源碳储量调查提供基础资料支撑,也为全面掌握江苏林草自然资源碳汇通量、动态变化、潜力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开展草田轮作和草地自然资源要素相关的碳储量综合调查,分析林草生长、湖泊湿地吸收、河流输送及土壤固定等自然过程的碳汇通量、变化过程及演化趋势,摸清最新的资源数据,为我省碳汇计量监测以及碳汇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依据。开展林草固碳潜力调查,建立不同区域、不同植物品种生物量计量模型和参数。开展区域林草自然资源碳中和潜力评价,提出草田轮作固碳增汇技术措施,提高对豆科植物草地基本家底、草地碳库计算方法、土壤碳固持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认识,为江苏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自然资源支撑方案。

二是建立林草碳汇资源项目库。进一步研究江苏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根据江苏不同地区不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建立林田湖草湿地和滩涂碳汇资源项目库,发挥江苏生态固碳工程的经济社会效应、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充足的项目支撑。利用农光互补项目,开展豆科牧草高效栽培生产,发挥豆科牧草地下根系强大、入土深,地下碳汇功能显著的特点,实现耕地碳汇。“双碳”目标下,光伏发电与草地绿色拼出“绿色乡村新图景”,为乡村农户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建立林草生态补偿交易机制。积极开展林草碳汇在碳减排市场建设中的政策制度设计。建立健全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及时修订不适应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研究建立林草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从开发、交易到碳资产管理的角度积极探索整个林草碳汇产业链的管理、服务和配套措施。开展森林、湿地、土壤等生态碳汇本底调查和碳储量评估,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滨海湿地等固碳能力。实行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提升生态农业碳汇能力。根据“谁开发,谁受益;谁损害,谁补偿”原则,推动构建碳汇交易平台建设,持续优化绿色低碳运营管理体系。

四是强化林草碳汇资源科技支撑。加强林草碳汇的科技研究,在提升林业碳汇科技水平、提高林业碳汇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引进发达国家建设和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成果。探索设立林草碳汇发展基金,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以有效的筛选手段,选择扶持对象,随着林草碳汇项目市场机制的不断成熟,社会资金也会逐渐进入,从而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发展绿色金融,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林草碳汇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绿色低碳领域的企业上市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