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22年8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逐步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共同快速增长。2022年全球主要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仍然激烈。据英国牛津洞察智库2022年1月发布的《政府AI就绪指数报告》称,全球已有约40%的国家发布或将要发布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各国均试图通过国家战略层面的率先布局谋划,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者。据IDC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在2022-2026年预计实现18.6%的年复合增长率,2023年将突破5000亿美元,到2026年达到9000亿美元。目前人工智能行业的主要活跃企业主要分布在中国,截至2022年4月,中国共有活跃的相关人工智能企业数为6052家。同期,江苏省共拥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1000家,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千亿元,涵盖智能软件、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 器、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并涌现出了一批领军企业,在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创新力、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21)》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布局侧重在应用层和技术层,分别占比为84.05%和13.65%。应用层企业占比高说明中国的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主要以应用需求为牵引。
问题分析:
江苏是较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省份之一,2018年江苏研究制定了《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人工智能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但在同频共振的职业教育人工智能产教融合上还存在较大的落差。
1.产业结构不合理。未来大量的产业研发人才、应用开发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呈现井喷态势,然而该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阶段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导向、培养路径都需要进行模式创新。
2,人才供需不平衡。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达30万人,同时掌握“人工智能+制造”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稀缺。从院校人才供给侧看,随着行业应用的不断下沉,人才金字塔的需求会越来越多的倾向于应用层人才的扩充培养,应用型本科、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力军,更需结合产业需求端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产教融合的、给予实际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3.专业潜在竞争日益明显。2019、2020、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新增备案专业数量最多的学科是人工智能专业。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的开设的起始热度也远远高于以往其他专业,2019年申报173所,2020年申报385所。再经查重后统计,同时成功申报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职业院校全国一共386所。事关专业定位、就业定向、学生定层的“三定”成为新一轮人工智能专业争议的焦点。
具体建议:
人工智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人工智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工智能核心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产业在十四五规划期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且更加注重应用落地。着眼未来产业人才发展需求牵引 突破瓶颈。为此建议如下:
1. 统筹规划,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全链条布局。建议相关部门协调共商大计,在国家针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规划引导下,立足当下,以解决智能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供需为突破口,加强职教专业和行业双重引领,吸引接纳优质企业进入校园,本着共建共享共用,指导构建院校在服务机器人方向的整体专业建设方案。注意以开放的态度,预留出学校未来可能开设新方向所需的技术层面支撑,保证专业的拓展性。
2.探寻产教融合深度融合路径,优选产教合作伙伴,构建开放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政企校深度合作,创新“产学研一体化”专业数智化新生态。人工智能行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象牙塔内的闭门造车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企业的求贤若渴,不如将人才需求前移,搭建企业工作室 实施场景化实训,通过校企联合助推就业,把科技、劳动力与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协同投入实体经济,加强职业教育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紧密度,
3.构建行业内产教深度融合保障机制,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推动建设国家新一 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着力构建自主可控人工智能新生态提供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