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近年来,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以网络约车、外卖配送、快递物流、平台主播等为代表的新业态经济快速崛起,对提振经济活力、纾解就业难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以宿迁市为例,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业态劳动者近20万人,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计民生的重要力量。
问题分析:
随着新业态就业人数的快速增加,权益保障问题也日益突出,但由于法律制度滞后、平台用工失范、劳动关系模糊、社会保障缺失、维权途径狭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和纠纷,制约了新业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问题。
具体建议:
为切实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新业态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厘清新业态劳资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指导督促企业依法合规用工,积极履行主体责任。贯彻落实人社部关于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政策要求,加强对新业态企业的用工指导,督促其承担主体责任,改善劳动条件,开展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合理界定新业态劳动用工情形,明晰企业责任形式。根据劳资双方合意、用工管控度、收入依赖度、平台工作时长等因素综合评判,准确区分双方之间构成劳动关系、不完全劳动关系还是其他民事关系,支持新业态企业多形式依法规范用工。探索建立新业态协同治理机制,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构建政府主管部门、新业态企业、总工会、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平台企业用工情况报告制度,健全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合力促进新业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二、构建新业态劳动权益全面保障体系。全链条保障新业态劳动者基本权益。出台新业态劳动者认证标准,完善数据档案,优化就业服务,从保障公平就业、工资支付、休息休假、劳动安全、社会保险、伤害预防等方面细化维权举措,切实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全覆盖织密新业态劳动者兜底保障。放开新业态劳动者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鼓励引导投保多样化商业保险提升权益保障水平,探索符合新业态需求的社保经办在线服务模式,确保新业态劳动者公平享受各项社会保障待遇。全方位优化新业态劳动者从业环境。加强新业态企业工会组建,最大限度吸引新业态劳动者加入工会组织,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城市综合配套服务,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工作生活便利,在困难帮扶、助医助学等急难愁盼问题上给予政策支持。
三、健全新业态劳动用工多维监管机制。强化职能部门的动态监管力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和主管行业监管力度,督促新业态企业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要求,依法查处用工单位违法违规行为,积极预防和减少新业态领域劳动用工风险,促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树立提前预警的风险监测意识。建立新业态主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梳理新业态劳资纠纷常见问题和整改清单,联合各级仲裁院、劳动监察机构、行业协会等部门设立风险信息数据库,针对苗头性问题快速跟进、果断处置,做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增强信息时代的数据监管能力。创新监管理念,依托“互联网+监管”的模式,合理界定商业秘密和公共数据边界,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建立劳动信用平台,推动监管可视化、智能化、精准化,实现监管数据跨地区、跨部门共享。
四、畅通新业态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渠道。推进新业态行业集体协商化解纠纷。鼓励新业态企业和劳动者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和云端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就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相关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协商,充分发挥集体协商稳企保岗的重要作用。深化新业态领域多元解纷机制。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联调机制的作用,将非诉调解挺在前面,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畅通劳动争议裁审衔接,妥善处理新业态劳动关系认定问题,统一裁审法律适用标准,平衡劳资双方利益,引导企业规范用工。拓宽新业态劳动者权利救济渠道。开通新业态劳动者维权保护“绿色通道”,线上探索快速受理模式,线下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简化申诉流程,降低维权成本,畅通新业态劳动者维权申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