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202 关于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 有效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日期:2023-01-13 提案者:戴凌云

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历来是江苏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我省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省重要的文化气质符号,是民众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的凝结体,也是文化和旅游进行融合的最佳载体。

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省各地审慎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取得了积极成果,但在文旅融合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我们要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坚持历史肌理与文化属性相结合、城市生活与文化体验相结合、时尚元素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思路,系统激活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进一步拉动就业消费和文旅产业链发展,让历史文化街区“串”起来、“活”起来、“火”起来,有效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具体建议:

一、统筹要素资源,加强互动交流,让历史文化街区“串起来”

一是统筹整合各类文化要素资源。建议要加强对各个街区的历史文化要素资源的统筹整合力度,加强街区之间的互动联 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推进古城全域旅游,进一步提升各历史文化街区文旅产业综合竞争力。可借助数字技术,建立优化“江苏历史文化街区电子地图”,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便于广大市民和游客从手机上一键了解各个街区风貌,跟着手机即可穿越古城各个街区小巷,并激发他们实地探访旅游的热情。可深入挖掘、统筹开发各个街区的共性文化资源,设计有特色、有影响的“古城古巷游”文旅产品,如围绕丰富的历史名人资源,开发“名人故居探访游”,向游客发放文旅体验卡,通过找到对应的名人故居,拍照打卡进行验证,对打卡较多的进行适当奖励,从而既增加游客深入各街区古巷探寻的趣味性,又把散布于各个街区的名人资源整合串联起来,打通历史文化街区纵向“大动脉”,形成发展合力。

二是努力提升居民游客互动融合。居民既是古城街区历史文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可以是现代文旅融合的参与者和服务者,建议积极引导和鼓励古城街区居民打开大门,主动融入文化旅游产业链,带领游客走进民居,走进老百姓的生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小巷故事”,展示地方民俗文化,增强古城小巷的可看点、体验点和吸引力。同时,将公益文化活动阵地更多挪至历史文化街区,在街区场馆广泛开展小范围的艺术展、艺术晚会等,吸引居民和游客共同参与,互动融合,让游客在实地探访体验中更加深入了解古城街区的历史文化,让本地居民也成为游客,喜欢上在文化场馆看展览,在历史文化街区看表演,不断提升街区的人气和影响力。

三是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富集,道路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的优势,积极促进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文旅资源的交流互动,探索把江苏的历史文化街区资源与其他省、市的街区资源进一步整合,联合推出长三角“历史文化深度体验之旅”等项目,进一步深化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合作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面,与大运河沿线城市、国际友好城市广泛开展文旅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互设为旅游目的地,以点带面,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知名度。

二、突出特色文化,激活旅游经济,让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

一是积极打造特色文化IP。文化IP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可以在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旅游等文本形态跨界生产,持续输出,有明显的商业属性,并“自带流量”。在同质化竞争愈加激烈的时代,找准并强化文化IP对于古城街区的文旅产业发展尤为重要。可与国内知名文旅企业开展合作,借助他们的资源和经验,围绕街区自身的定位特点和文化内涵,找准合适的文化IP,通过动漫、影视、游戏等形式进一步强化特色文化IP,积极开发衍生作品,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充分发挥网络渠道的力量,将文化产品通过文化社群粉丝群体的放大和口碑进行传递,使更多消费者发现扬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魅力,放大文化IP的价值。

二是创新做好文创产品开发。文创产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载体。故宫文创通过不停地制造热点,延伸了故宫IP的维度,让刻板的文物活起来,已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传播。在进行本地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时,既要依托和利用本省的特色文化资源,服务于江苏文化和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又要特别注重创新实现方式,主动拥抱当代年轻人,利用各种特色非遗技术,打造小而精、有创意、易于携带、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是有效激活“老字号”旅游经济功能。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分布着大量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品牌,要充分挖掘“老字号”的文化底蕴,在传承中谋求创新发展,大力提升“老字号”的旅游和经济功能。要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推动各地有代表性的“老字号”品牌积极创新,拥抱“数字化”,结合现代人群喜欢的风格和国潮元素,通过店面装修、产品升级、IP塑造等“年轻化”的方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时尚相结合,圈粉年轻人,在不断“触网”中将品牌文化推出去,让“老字号”更加亲民,更加吸引人,助推旅游经济发展。

三、提升体验感受,强化对外传播,让历史文化街区“火”起来

一是创新设计“沉浸式”文旅项目。通过丰富的“沉浸式”文旅项目,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讲好街区历史故事,挖掘街区建筑、名人背后的历史渊源,探究每个历史遗存、每个名人背后的故事,根据他们的故事赋予不同的身份标签,以故事来吸引人,为街区融入更为多样的文化属性;吸引游客互动参与,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艺术的现场展示,邀请游客亲自参与体验扬州剪纸、杖头木偶、香囊制作等各类非遗项目,积极开展互动交流,进一步增强游客的文化代入感;实现数字技术提升,依靠增强虚拟现实技术,将文化数字化、场景互动化、展列生动化、讲解时尚化,推动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街区文化旅游相结合,如手机扫一扫就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回到古代江苏,上传照片即可以选择穿戴汉服留影,通过新技术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

二是探索发展“夜经济”体验模式。不久前,扬州瘦西湖夜市以特色文化嫁接线下互动体验,采用现代科技技术和沉浸式的情景表演方式,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多元化、差异化、高质量的夜间旅游消费场景,为扬州发展“夜经济”开了个好头。但此前的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却没有能形成常态化的夜间文旅消费场景,建议可以打造以体验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夜经济”文旅体验产品,不断丰富游客的“夜生活”,通过探索发展“夜经济”来进一步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吸引力,拉动消费,提升文旅融合的经济效益。

三是构建优化“全媒体”传播体系。酒好也怕巷子深,“好地方”也需要大声“吆喝”。虽然近年我省的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但宣传力度仍显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快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加强微博、微信及自媒体的传播宣传,将古城街区打造成全域皆景、四季可游的文旅融合发展高地。针对国外受众,进一步优化提升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建设,加大历史文化街区文旅项目宣传力度,通过Facebook、Instagram、YouTube、Twitter四大境外社交媒体平台实时发布文化旅游重要信息,有效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和江苏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