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医学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融合发展(即医工融合),本质上是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新材料,发展新型医疗诊疗装备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省制造业强省发展的新的增长引擎。当前医工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分析:
一、以临床需求为驱动的研发创新能力不足
优秀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将临床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通过新理论和新方法有效地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来解决临床上的各种诊疗难题。但当前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未对接市场真需求,与市场存在脱节。同时,大部分科研机构仍以论文产出为考核指标而不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导致科研人员更关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阶段成果产出,而忽略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尚未形成从临床真需求出发的真研究与真转化,从临床到科研院所、研究机构,再到企业实现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滞后发展需求。
二、医工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完善
医务人员与医工企业衔接不够,积极性不高。由于医疗临床人员与医工企业工程师联系渠道不畅,缺少必要的联络平台和沟通机制,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想法,很难向医工融合产品转化,而成果转化后的红利,医务人员也难以享受,因此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高校科研院所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和应用创新不足,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科研机构和企业协同创新联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三、医工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引进难度大
这几年医工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但现有管理体制、招生制度、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学位授予、激励机制等尚在探索中。尚未建立统一的教学评估体系,交叉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复合型医工教师紧缺。由于医学和理工学科在学科内涵和方法论上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容易出现医科教育与工科教育简单叠加,超长学制和高学习成本,高校间缺乏统一规范培养体系,跨学科门类深造受阻。目前省内医学院校拥有医工融合鲜明交叉学科特色的二级学院或独立研究机构还比较少。此外,科研机构对医工结合交叉学科的资助力度和方式有限,也制约了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吸引,难以形成高水平医工融合平台。
具体建议:
一、揭榜挂帅,提升医工融合创研水平
省科技厅牵头,聚焦临床医学专家提出的目前医疗领域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和难题,设立重点专项,纳入省级项目管理。可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将征集课题向省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定期发布,鼓励有潜力的相关专家领衔邀约海内外专家、相关企业组成复合团队,就目标问题开展研发,联合攻关,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可以及时有效地将前沿技术与医学诊疗“瓶颈”问题相结合,提升医工结合水平,增加产品创新时效性。也带动一批高校、研究机构团队在实践中提升研究与成果转化实力。积极引导科研机构由“论文”导向“成果转化”导向转变。定期组织举办高端论坛,邀请国内外在生物医药领域、临床医学领域、人工智能领域、工程机器领域以及新材料领域前沿(特别是中青年)专家学者出席,提升我省在医工融合发展领域的影响力。
二、统筹布局,培育引进医工融合复合型人才
鼓励我省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院所与工科院校联合建立医工融合研究院、医工交叉研究中心、联合创新研究院,加快推进我省医工领域高端智库建设,争取国家级重大医工领域科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我省布局。地方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通过全球招聘形式,吸引更多的医工高端人才到江苏发展,进步提升我省医工结合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省教育厅牵头,联合卫健委等相关部门,结合我省高校实际,选择省内相关医学院校,启动医工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共同完善我省跨学院、跨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医工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方案。可鼓励高校结合自身人才培养基础和优势,按照“一校一策”方式开展探索,立足高端医工交叉人才培养特点,强化、落实试点基地建设,加强与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交流合作,系统规划设计教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保障制度、学生学制、实训基地、评价体系。可在省内试点高校相互间建立医工人才培养联合体,并争取更多省外高校支持。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评估,持续改进培养方案。
三、共享权益,完善医工融合激励机制
加快建立适应医工交叉人才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和人事薪酬制度,对于特别优秀领军人才,实行特殊人才特殊政策、特殊待遇、制定专门方案,从支持体系、制度上突破固有思维定式,激发专业人才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完善企业、研究机构、医疗工作者的联合研究成果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医药企业、科研院所、专业机构、大型医院等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探索技术、设备、数据和样本等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产医研用”一体化的研究型医院或示范性研究型病房,支持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力量共建转化医学研究院等技术转化平台。围绕医工融合创新领域的用地用房、注册审批、临床应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服务等领域出台配套政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及政策链深度融合,完善体制机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