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中,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苏集成运用金融、财政等激励政策,已初步形成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有效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贷款、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21年末,全省银行业绿色融资余额1.65万亿元,其中绿色信贷余额1.57万亿元;绿色融资余额较上年末增加3757亿元;绿色债券发行总额448.9亿元。
问题分析:
尽管我省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面临不少短板挑战。
一是法律法规体系亟待完善。近年来,我省相关部门虽然出台了一些绿色金融法规,但多以倡议性的政策文件和部门规章为主,强制性法规不足,法律效力较低,缺乏权威性,导致不同部门及地方间监管政策存在差异,执行不到位,甚至造成国家环保资金被挪为他用或投入其他产业。
二是绿色金融评价认证机制不健全。目前我省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地方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参与程度仍然较低。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评估认定能力有限,部分绿色项目仅依照行业归类,没有将其碳排放指标、减排效果、产品的碳足迹等纳入评价范围,甚至存在个别不符合绿色金融投放的项目,通过材料包装染绿,金融机构象征性地投放几笔绿色信贷以完成上级考核、达到宣传效果的现象。
三是绿色金融规模和产品结构不能满足发展需要。虽然每年供给大幅度增加,但供给总量仍显不足。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绿色产业有项目无资金,投融资机构有资金无项目”的错配现象。绿色金融市场主体、规模、层次有待扩大。目前,我省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信贷领域,在债券、基金、保险等领域的创新较少,不能满足江苏省复杂的地区产业结构情况的需要。
具体建议:
为更好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为产业结构优化、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提供金融动能,建议:
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健全绿色金融地方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法律框架、相关配套政策以及法律责任制度等,形成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制定和完善江苏省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地方标准,在绿色融资、绿色银行、绿色保险评价规范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细化、明确特定领域绿色金融标准的实施要求,提高全标准执行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二是建立省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在江苏省生态环境金融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以精准计量、区块链可信存证为基础的“绿色金融大数据共享服务数据库”,覆盖企业基本信息、生态环境评级、碳排放数据、碳减排效果、第三方绿色金融认证评价、绿色投融资情况等数据,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发挥其在企业绿色信用管理、金融机构绿色投融资决策、社会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优化绿色金融市场机制。健全绿色信贷政策,减少普惠性绿色金融的奖励措施,以针对性的精准化奖励为主,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激励多元金融主体共同参与,构建多层次绿色资本市场。扩大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在内的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加快建立专门的绿色金融政策机构,例如绿色银行、生态银行等,充分发挥其在绿色投资方面的专业能力、规模效益和风控优势。加强碳市场与碳金融的研究,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支撑作用。
四是强化绿色金融激励引导。加大绿色金融专项激励,扩大绿色金融供需规模。加大省财政对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资源综合利用投入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监管考核、金融机构再融资便利、差异化的风险资本的计量等各种措施予以激励引导,构建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促进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领域。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以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支持发行绿色企业债券及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加快发展绿色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