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物联网作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在整个物联网生态中,智能传感器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江苏省在建设智能传感系统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产业地位不断提升、领军企业成果斐然、新型研发机构集聚、招商引资效果显著,
问题分析:
但仍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
一是产品的市场占比不高。传感器是物联网最核心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江苏智能传感产业的最大优势,但目前江苏传感器厂商整体规模不大,产品种类单一,多为元器件供应商,整体规模较小、方案集成能力较弱、解决方案供应能力较差,在陀螺仪、磁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生物芯片等高端传感器领域,还存在明显的技术空白。即便是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的美新半导体的地磁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在国内市场也只占到30%和25%左右。
二是制造代工仍依赖国外。在MEMS代工领域,华润上华硬件条件虽与国际水平相近,但开发能力远不及海外代工厂,未积累起足够的工艺技术储备和大规模市场验证反馈的经验,加工工艺的一致性、可重复性还未能完全满足设计需要。调研显示,很多设计公司更愿意同TSMC、X-Fab、Silex等海外成熟代工厂合作。
三是中高端人才缺口较大。目前我省相关企业中产线工人占大多数,工艺技术研发高端人才数量不多。而且,部分企业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研发机构,高端人才流出多,留在江苏境内的少。
具体建议:
当前,国产替代成为智能传感产业发展趋势,江苏要充分发挥智能传感产业基础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时机,加快推进智能传感系统产业集群发展。为此建议:
一、鼓励技术创新,协同推进传感器和系统产品的创新。一方面要继续重视传感器企业的发展,如,可利用华润上华8英寸MEMS工艺线、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8英寸MEMS工艺线等现有技术优势,招引一批基于硅的MEMS传感器企业,以产业集群效应带动技术研发的提质增效。另一方面,要引导省内传感器企业转变原有做器件的思维,着重引导和培育企业以模块或半系统的形式提供产品,以系统的理念推进传感器的性能提升,为用户体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朝着直接面对最终整机用户的目标发展,从市场需求倒逼智能传感产业的技术提升。
二、加大政策扶持,重点推进企业集群和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培育。一方面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从政策扶持、金融支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专业服务等方面着力,精准施策,培育一批智能传感龙头企业。具体来说,要加强运行监测,在数据采集、监测服务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要不断优化集群企业库,持续跟踪集群企业,结合科创板等政策,建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团队的培育和招引。依托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科研平台,通过上挂下派、短期实训、境内外学习等方式培养行业领军型人才及团队;强化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研究机构的对接,促进高端人才流通,支持集群企业和机构通过全职、挂职或兼职的方式,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化本土人才的产教融合,鼓励各级地方政府与省内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推行教育模式和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的培育机制。
三、提升服务能级,着力健全金融支撑和跨境产业链体系。一方面是构建金融服务创新体系,鼓励集群龙头企业设立产业基金,推进集群企业与投融资机构的有效对接,建立产业主管、产业服务、金融支撑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有效的资金扶持举措,充分发挥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构建跨境产业链体系,加强与欧盟、以色列、日韩、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顶尖物联网相关研究机构、知名大学和企业的沟通合作,密切跟踪前沿技术,通过建立专家库,在境外设立联络机构共同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或联合创新机构等方式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跨境产业链体系,不断拓展海外发展空间,加大集群企业技术、产品、应用、服务的海外推广力度,带动集群产业相关产品及服务走向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