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546 关于完善未成年社区矫正路径的提案
日期:2023-01-14 提案者:沈永明

调研情况:

一、未成年社区矫正的重要性

社区矫正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发展起来特色非监禁刑事执行制度,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法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增多,呈现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年龄低龄化、团伙犯罪现象居多、未成年家庭组成复杂化等特点,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作为社区矫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全文89条,于2023年1月1日正式施行。《细则》中在交付接收、矫正小组、宣告执行、考核奖惩等处提到未成年社区矫正,并做出单独说明和保护性规定,可见未成年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问题分析:

二、未成年社区矫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推行社区矫正的时间不长,可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面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现有规定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未成年社区矫正相关法律不够完善。一是社区矫正主要规定在《刑法修正案(八)》、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管理的意见》中,涉及未成年的部分少且分散。二是相关规定还处于初期实施阶段,适用性不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对未成年人实行社区矫正时不能完全做到有法可依。三是这些规定从宏观角度出发,原则性较强,案例差异化较大,实际执行时困难重重,效果参差不齐,对未成年的保护力度不够。第二,现有未成年社区矫正方案适用性不足,相关力量专业化亟需提高。14-18周岁是未成年犯心智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叛逆情绪严重,将其和成年人放在一起矫正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未考虑未成年身心特点,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当下社区矫正小组成员一般为司法行政人员,专业型社区矫正人员十分缺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未成年社区矫正需求。第三,对未成年的隐私保护力度需要加强。未成年一旦有了“前科”,大部分人会“先入为主”,以异样的眼光对待他们,不利于未成年重新融入社会健康成长,所以加强未成年罪犯的隐私保护十分重要。法国、日本等国家有前科消灭制度,我国在《刑法》《刑事诉讼法》中有相关规定,但紧靠几条单薄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隐私保护制度需要真正建立起来。

尽管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相关力量专业化积蓄提高,目前我国社区矫正专业型人才相对较少,但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呈增长趋势。因此完善未成年年人社区矫正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笔者在此作出以下建议:

具体建议:

三、改善未成年社区矫正路径的建议

1、完善制度,拓展社会矫正新模式

第一,加大监管教育体系建设,持续完善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周报告、月汇报和外出请销假等制度,确保社区矫正对象监管不脱节、巡查不缺位。同时,注重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教育感化作用,建立定期回访和心理辅导机制,组织帮教小组和专业社会力量定期开展思想、法治、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端正思想认识、主动融入社会。第二,重视审前社会调查,引入第三方心理评估报告,实施分级管理和个别矫治,及时研判犯罪成因、家庭环境、过往表现等,科学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联合乡镇(社区)干部等基层组织力量组成帮教小组,对生活困难、就业难、看病难的重点人员进行帮扶,消除潜在风险隐患。第三,注重家庭、学校的教育感化作用,建立定期回访和心理辅导机制,定期开展思想、法治、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端正思想认识、主动融入社会。第三,推动一体化“智慧矫正大脑”建设,涵盖调查评估、交付接收、监督管理、教育帮扶、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利用互联网优势快速联通省、市、区、镇、街,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信息化核查,实现智能化、精准化、集约化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

2.积极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

未成年社区矫正任重道远,仅依靠几个部门的管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第一,利用各大媒体平台开展未成年社区矫正宣传,不断提升其社会影响力。第二,社区尝试与高校广泛合作开设相关专业,为社会培养专业型社区矫正人才并为其赋能,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帮助更多人快速回归社会,回归社会。第三,由社区牵头,充分调动聚集社会力量。社区可以与各律所积极开展合作,招募社区服务人员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共同参与到工作中来。法律服务团对在各个社区开展法律公益活动,定期向未成年人普法送法,帮助其了解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约束力。

3.各部门,社区建立网络净化机制

团中央权益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报告》中显示,我国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接触率接近94%,超过三分之一的未成年人曾在网络中了解过毒品、色情等违法不良信息。此外,明星效益日益加重,如果某个明星出现涉毒、涉黄等违法犯罪行为,部分未成年人可能会盲从,从而造成错误引导。互联网赋予了未成年探索世界的便利,高速发展也伴随着各种危害,大量违法犯罪行径正是借助互联网,以新奇的形象诱惑着更多未成年深陷其中,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已成为保障未成年健康成长的必要举措。首先,各社区需及时关注司法局相关法律法规,主动鼓励各初高中主动普及《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劝导在校未成年人自觉遵守公约,自我约束,互相监督,积极营造网络文明新风。其次,各个社区应考虑持续推进网络安全工作,认真做好网络安全的维护,信息中心关注内外网的调试和巡查并定期审核。第三,要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的权威性惩罚机制,提升我国网民的总体网络安全意识,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安全环境筑牢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