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536 关于打造零碳示范园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提案
日期:2023-01-14 提案者:金云女

调研情况:

零碳园区是通过能源升级、产业转型等各种碳减排和碳中和措施,实现园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零的各类园区。打造零碳园区是国家“双碳”战略实施层面的具体举措。目前,国内零碳园区实践案例有北京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广东江门海信零碳智慧园区、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青岛中德生态园等。 我省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积极谋划碳中和产业和零碳园区试点。我省首个以零碳为主题的科技产业园——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也于2021年5月正式揭牌。虽然我省已经积极展开零碳园区的相关规划布局,但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以打造主题和概念为主,对我省绿色产业发展的推动还不够。下一步“零碳园区”将成为驱动我省绿色产业有力发展的新蓝图。

问题分析:

一、当前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一)我省对零碳园区相关研究和机制应用不足。

国内暂无零碳园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仅有一些北京、上海等地区的相关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高校研究起草的团体标准发布,对我省的指导作用有限,我省对零碳园区相关标准的研究和碳排放相关机制的应用不足。

(二)零碳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数字化支撑不足。

国内零碳产业技术还不成熟,我省零碳科技创新也刚起步,双碳产业科技创新人才、研发机构还比较少。大数据、5G、AR等信息和数字化技术与低碳(零碳)产业与的融合发展不够,应用场景不多。

(三)我省零碳园区的顶层设计仍在探索中。

双碳战略下,零碳园区将是园区迭代升级的必然选择和最终目标,但并非一朝一夕能达到。我省对零碳园区还未能展开全面规划和布局,零碳园区还需经历一系列的动态发展及优化迭代过程。

具体建议:

二、打造零碳示范园区的建议和措施

(一)加快零碳园区相关标准的研究和机制的应用。

推动我省零碳园区相关标准规范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实际应用,为园区碳中和工作提供科学基础和依据。我省可依托国内和省内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高校,积极推动符合省情的地方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订。同时以相关标准体系为指导,在我省优先试点建立统一的园区碳排放监测机制,建立健全以园区为主体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明确核算范围边界、规范统计口径,摸清园区真实碳排放核算底数,为园区零碳化改造和升级打下基础。

(二)加强双碳产业科技创新,数字化赋能园区智慧化转型。

政府主动和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科技企业建立双碳产业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进一步加强我省低碳、零碳和负碳等双碳产业技术研究和积累。在相关园区形成良好双碳产业市场氛围和生存环境,吸引更多高水平双碳产业创新机构、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落户我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纵深。发展光伏、氢储能、微电网、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建筑能效提升、充电桩等关键技术,围绕零碳相关领域配套上下游企业,着重在零碳能源和零碳产业两个领域打出品牌。发展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赋能园区智慧化转型,借助区块链技术,发展园区碳监测与碳核算技术,推进园区碳资产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有力促进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平台与绿色低碳(零碳)场景融合发展,助力园区碳中和。

(三)积极试点和探索零碳化工作路径,稳步打造零碳示范园区。

选择科技型园区进行零碳化改造,科学探索并确定园区零碳化路径,从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零碳”模式。比如借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正在打造“零碳”园区的契机,加快园区能源转型的同时在产业方面大力引进零碳科技企业,培育能源托管、碳资产管理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碳抵消机制,构建可持续的碳中和生态系统。同时,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低碳示范园区加速推进园区零碳化转型,比如在苏南、苏中、苏北选择省级低碳经济试点园区,沿循“低碳-超低-近零-净零”的减碳路径,对现有碳排放情况摸清家底,进行数字化改造和低碳(零碳)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数字赋能、产业优化,建立园区零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全面推动我省绿色产业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