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524 关于加快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提案
日期:2023-01-14 提案者:尚洪波

调研情况:

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和《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决定》强调,“要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因此,加快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要求,也是江苏转变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战略需要。

江淮生态经济区地处江苏中部腹地,包括淮安、宿迁两个设区市全域以及里下河地区的高邮、宝应、兴化等17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6929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5.25%。2021年,区域常住总人口1348.41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5.85%,区域生产总值12371.77亿元,占全省GDP的10.63%。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淮河、京杭运河等多个中大型湖泊和河流流经区域,淮水面面积占区域总面积超过1/5,占全省水面面积近1/3,是水网最为密集、生态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问题分析:

1.规划引领需加强,推动落实需深入

201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意见》,为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做出了战略安排、系统部署和指明了方向。但相对于以往为推动苏北发展成立了苏北发展协调小组专门领导机构而言,领导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专门机构一直没有成立。此外,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尚未正式出台,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虽然一直稳步推进,但与省委省政府预期目标尚有差距。因此,新时期对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规划引领仍需加强,推动落实工作尚需进一步深入。

2.生态优势待发挥,高端要素需强化                                                                   

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共同腹地和后花园,事关全省发展大局和长远。该区域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资源,基于此淮安提出了“绿色高地 枢纽新城”的战略定位。但当前,该区域生态优势仍未充分发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转化机制尚未形成,距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尚有差距。区域仍面临发展不够充分、增长持续性弱、群众不够富裕,汇聚技术、人才、项目等高端要素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等问题,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必须要突破的短板。

3.科技支撑需提高,人才与教育待提升

江淮生态经济区在江苏省版图中属于经济洼地,也是科技、教育和人才洼地,成为江淮生态经济区转型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薄弱,与南京和苏南等地存在明显差距。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研发平台和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区域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缺乏对创新人才吸引力。因此,该区域急需加强科教资源配置。

具体建议:

1.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系统推进

针对省区域发展战略由板块经济向功能区经济的重大调整,在组织方式上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建议吸纳苏南自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苏中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相关工作经验,在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成立江苏重点功能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统筹领导和系统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同时,抢抓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机遇,编制出台《江淮生态经济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明确规划实施路线图和各地区各部门职责,以组织和规划为保障,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落地落实。

2.发挥生态优势,汇聚高端要素     

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立足区域实际,充分借力省委省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重点支持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大生产工艺技改支持力度,积极创建绿色品牌,大力实施“生态+”战略,构建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优先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提升教育、环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打造宜居宜业人居环境高地,切实提高高端要素汇聚能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3.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蹚出路子,更需要全省在绿色低碳和生态经济发展上给予科技赋能。大力引导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向江淮生态经济区倾斜,加大对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创新投入、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增强高校自我发展与服务地方能力。在区域内现有高校中适度扶持和布局一批具有明确地方需求的重大科研项目和研发平台,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长期稳定的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深度互动的新格局、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