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国办发〔2018〕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依法对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场站的人员、物品进行安全检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1092号《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1151-2016》4.5.2节,宜进行联网工作,建立网络支持下的安全检查及探测系统。以上政府文件中明确要求:“鼓励推广应用智能、快速的安检新技术、新产品,逐步建立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点相适应的安检新模式”。截至2022年底,我省已有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和南通6座城市开通地铁线路,成为地铁开通城市最多的省份。其中,南京地铁已建成通车地铁线路12条、车站187座,苏州地铁5条、车站154座;无锡地铁4条、车站80座,徐州地铁3条、车站51座,常州地铁2条、车站43座,南通地铁1条、车站28座;全省共计运营地铁线路27条、车站543座,总体规模位于全国前列,因此建立高效的车站安检系统对于提高地铁运营安全和管理效率至关重要。
问题分析:
当前我省地铁车站安检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安检系统智慧化水平不高,效率有待提升目前我省地铁安检还普遍采用传统安检模式,安检点独立工作,安检人员分散,安检设备智能化水平不高,无法有效提升安检系统智能化、网络水平,存在危险行李物品误判、漏判风险。随着近些年信息化技术、AI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网络化安检系统已在全国各地铁逐步开展应用。广州、上海、郑州、成都等城市的地铁安检已开始采用安检智能识别、集中判图等应用,通过智能图像识别可有效提供对危险物品的识别率,减少人工误判、漏判;并已采用集中判图的方式,可根据地铁线网客流情况,合理优化安检判图人员数量,有效减少安检人员。
2、地铁安检人员规模庞大,工作饱和度低,人员成本高。我省各市地铁客流量均不高,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22年6月的统计,在全国43座轨道交通城市中,南京排名第10、苏州第14、无锡第27、徐州第31、常州第33,大部分安检点无需排队,安检人员工作饱和度低,尤其客流平峰段时间。而据统计,我省现有地铁安检人员约13000人,每年人工成本约10亿元;随着后续地铁新线的不断建设,车站安检人员的数量和成本还将进一步增加。且安检人员通常采用服务外包方式,人员规模大、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有效管理。
具体建议:
1、技术先行、政策加持,修改完善我省轨道交通安检规范按照当前公安厅和交通厅发布的苏公规﹝2017﹞2号《江苏省轨道交通安全检查工作规范》第13条的要求,“每个安检通道每班至少应配备3名安检人员”(引导员、判图员、判图员),而我省各市地铁客流量均不高,判图员工作饱和度低,造成大量人力资源浪费。随着安检集中判图技术的完善及推广应用,上述规范有关要求已不适应当前的新技术发展水平。因此,建议由公安厅牵头、交通厅配合修改《江苏省轨道交通安全检查工作规范》第13条“每个安检通道每班至少应配备3名安检人员”的要求,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减少安检人员,在地铁新线建设和既有线线改造中,大力推进安检集中判图的应用,将安检判图员由分散设置改为根据客流情况集中设置,可减少安检判图员约40%。
2、制定智慧安检新技术下各项安全防范管理制度明确人员岗位职责、落实安全管理措施,保障相关经费投入,及时配备、更新防范和处置设施设备,建立落实日常安防工作制度,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落实在岗员工分区巡查巡检责任制。
3、构建多方参与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协同防范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运营单位与政府部门、公安、消防、医疗、属地街道等多层级联动机制,推广“警企共建”、“街企共建”等专群结合的综治模式。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安检新技术与各地公安部门形成信息互通,构建更加智慧和安全的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安检运营体系。制定完善智慧安检新技术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具体预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成立应急指挥机构,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工作机制和处置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明确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现场操作规范、工作流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