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22年10月开展了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江苏省生物调查试点工作,组织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南京农业大学的调查团队20余人,在江苏省21个县开展耕地质量与健康调查,包括苏南:苏州昆山、苏州太仓、苏州常熟、无锡江阴、南京高淳、常州溧阳、镇江句容,苏中:南通海安、南通如皋、泰州兴化、泰州泰兴、扬州仪征,苏北:徐州丰县、徐州新沂、连云港东海、淮安盱眙、淮安淮阴、盐城响水、盐城阜宁、盐城东台、盐城大丰。采集土壤生物样品320个,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养分、酸度、微生物、线虫和蚯蚓的状况,评价了江苏省主要耕地土壤类型耕层有机碳储量、生物多样性组成及其功能。
问题分析: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低碳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数量、质量和健康是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石。目前江苏省耕地建设以“保数量”和“提质量”为主,要全面实现二十大提出的保障粮食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必须全面管理耕地的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开展健康耕地建设行动。
发达国家已经实施土壤健康管理行动,美国2017年实施土壤健康路线图,欧盟2021年实施土壤健康和食物安全管理计划。江苏省耕地健康风险和生态功能退化加剧,耕地中微塑料、抗生素等新污染物质形成新的危害风险,土壤生物多样性处于失衡边缘,稻田甲烷排放高。2019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3276万亩,按单季稻年排放甲烷14.4kg/亩计算,年排放超1300万吨CO2当量。其次,水稻土有机碳储量7-8吨/亩,30-40%分布在表层20厘米,提升潜力有限,而土壤深层固碳潜力远没有发挥。因此,亟需突破江苏省耕地新兴毒害物质风险防控、土壤生物多样性定向培育和土壤固碳减排等关键技术,加快构建融山水林湖草沙屏障建设于一体的健康耕地培育模式,全面落实《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支撑江苏省绿色低碳发展。
具体建议:
1、加强立法,协同管理
耕地健康保护立法,建立健全跨部门耕地健康管理体系
加快耕地健康保护立法,建立耕地健康红线保护、健康监测、健康管护等制度,由省政府主管,建立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协同、职权明晰的耕地健康管理体系,开展耕地健康保护和固碳减排等管理工作。
2、全域监测,智能决策
建立江苏省星-空-地一体化耕地健康与碳排放监测网络,基于遥感、近感与模型建立精准感知、三维监测及智能研判技术,开展耕地健康与碳排放全时空监测;构建耕地健康和固碳减排智能决策大数据平台,预测耕地健康和碳排放演变趋势,提出耕地健康建设和土壤全剖面固碳减排对策,支持江苏省固碳减排管理行动。
3、创新技术,支撑产业
启动耕地健康建设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江苏省耕地健康建设顶层战略规划,制定行动方案,启动耕地健康科技创新工程专项,开展未来情景下耕地健康演变规律和调控管理研究及技术开发,创新低碳排放条件下耕地土壤健康提升理论,研发土壤新污染物风险评估与治理修复技术,突破耕地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定向培育技术,集成土壤固碳减排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协同技术。加快构建融山水林湖草沙屏障建设于一体的耕地健康保护模式,开展不同区域耕地健康保护模式示范,保障耕地永续利用和粮食安全,支撑美丽江苏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建立水稻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江苏省水稻高产栽培普遍采用拔节长穗期烤田和间歇性灌溉措施,在促进水稻生长的同时减排甲烷,但进一步提升减排潜力面临瓶颈。其次,江苏滨海盐碱地约1000万亩,通常采用种稻洗盐技术进行改良,但土壤盐碱障碍制约了稻田固碳能力、提高了甲烷排放通量。通过创新稻田固碳减排的生物技术体系,选育根系泌氧能力强、耐盐碱胁迫的高产水稻品种,构建稻田土壤甲烷氧化微生物与耐盐促生微生物群落,突破稻田深层土壤固碳和甲烷减排技术瓶颈,全面升级水稻全程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绿色低碳高效优质生产技术体系,实现水稻主产区大面积低碳丰产,促进江苏省绿色水稻产业的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