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1.产业链规模持续扩大,保持稳中向好发展趋势
《检测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检验检测机构为5.35万家,较上年末增长10.77%,检测行业全市场规模为4045.83亿元,较上年增长11.31%,检验检测行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预计到2026年我国检测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将达7282.19亿元。
2.精密检测设备行业赋能产业发展
我国《精密检测设备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2021年精密检测设备行业将增加30%。2020年精密检测设备行业成为政策红利的市场,科技赋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5G等逐步从1、2线城市过渡到3、4线城市,实现精密检测设备行业科技体验的普及化。
3.许多精密检测设备细分领域市场巨大
精密检测设备种类繁多,贴合我省在智能装备、整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电池、智能传感等产业的发展优势,许多与之相关的精密检测设备在细分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如几何量测量仪器,目前全球市场份额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锂电池检测设备,未来也将与锂电池产业共同快速发展壮大;半导体检测设备的价值量分布中,封测环节的检测设备占比约为46%,全球封装测试设备也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
问题分析:
1.科教资源丰富、专利成果多,但产业贡献率和带动作用相对不足。根据2020年数据,全省累计专利申请量突破500万件。但在专利成果转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成果转化质量不高。江苏专利整体质量评价指数为70.01,远低于北京的91.58和广东的84.59。
2. 研发投入多、创新成果多,但缺乏突破性、引领性重大创新成果。特别是在支持产业升级、引领前沿突破的源头技术和底层技术储备方面,美国占80%、欧盟占10%、日本占5%,中国及其他国家仅占5%,而江苏储备更是少之又少,缺乏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引领性和影响力的重大技术成果。
3. 关键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产业自主可控程度还不高。我省精密检测相关企业智能化改造所用装备的平均国产化率仅为68.9%。其中,关键制造工艺环节用核心零部件、工业控制软件、制造执行系统等核心软件系统大多由国外厂商提供。
具体建议:
1.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做强做大产业基金
进一步完善以技术引进和地方主导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优惠政策,包括经营成本补贴、要素价格补贴等,同时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另外要推进市场化基金设立和政策性基金托管,尤其是股权投资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从而放大国有资本引导效应,在支持成熟龙头企业扩张的同时,也要关注小微成长型企业的发展,逐步探索构建形成地方基金集群,有力支撑本地汽车电子产业发展。
2.进一步加大产业园区、载体配套建设
土地作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五大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既是最方便获得和利用的要素,也是所有要素之本。目前省内主要城市虽然已经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但是缺乏高质量的厂房载体,而部分城市虽然有较多厂房资源,但在物业、能源、消防、生活配套等条件上还有待提升。只有更好更高效地整合土地,腾出空余高质量地块,建造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办公场所、厂房载体,才能滚动式发展产业,实现本地产业的更新迭代,提质升级。
3.进一步加大对科研机构及人才的培育招引
产业的长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产学研配套才是产业升级的关键,在现有科研院所、研究平台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大力度引进优质大学及科研机构,提高政策对各类技能人才的吸引力,筑牢产业竞争壁垒,提升产业人才聚集度。
我省具有相当优异的教育资源,在当前情况下围绕培育发展长三角一流精密仪器产业集群的目标,应当进一步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尤其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鼓励科技型企业建设技术中心、研究院等研发机构,高水平建设一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标准化等支撑平台,鼓励省内各界社会资本参与精密检测设备集聚园区的建设运营,加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积极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