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348 关于加快打造宁镇扬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的提案
日期:2023-01-14 提案者:陈扬等2人

调研情况:

宁镇扬一体化是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做强长三角城市群、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抓手。宁镇扬三市拥有高等院校近70所、大学生百余万名、高新技术企业1.1万多家,充分发挥三地科教资源丰富、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能级,对于江苏重塑经济地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题分析:

同时,去年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上,各方共同签署了《共同编制南京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框架协议》《南京都市圈产业“集群强链”行动方案》《南京市扬州市加强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明确了产业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共建、文旅商研、健康养老等全方位合作的路径,共同打造通勤交通圈、产业科创圈、民生幸福圈。随着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加快建设,北沿江高铁启动建设,宁镇、宁扬通勤更加便捷,加快打造宁镇扬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基础更加扎实、条件更加成熟。

具体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推进机制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必须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壁垒。一方面,要加强省级层面的协调。将区域协同创新作为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在省科技厅设立专项工作组,统筹谋划和推进产学研合作规划布局、政策制订、平台搭建、项目实施和要素保障等。进一步完善三地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出台《宁镇扬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会商会办、滚动实施重大科创合作项目。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出台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考核办法,对技术输出和产业转移地区的贡献在高质量考核中予以考虑。围绕合作园区和科创“飞地”的建设,构建合作项目的经济指标和税收利益分享机制。

二、强化合作共建,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体系

打造“一心三廊”科创圈。“一心”即发挥南京紫东核心区-江北新区的科创中心区域创新策源地的作用。“三廊”:一是已纳入重点规划的G312产业创新走廊,涉及南京经开区、麒麟高新区、镇江高新区等国家级和省级园区;二是加快规划建设G328产业创新走廊,以328国道南京—扬州段为轴,串联南京江北新区、南京高新区(江苏自贸试验区)、扬州经开区、扬州高新区4个国家级园区和5个省级园区,覆盖13个省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加快构建S243产业创新走廊,以243省道为轴,南有镇江大学城和镇江高新区,北有扬州大学城和扬州高新区。借鉴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宁淮特别合作区的做法,加快编制G328、G312和S243产业创新走廊规划,并率先布局建设宁镇、宁扬毗邻地区合作示范区,积极构建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的协同创新共同体。

共建高能级协同创新平台载体。一是发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龙头作用,借鉴省产研院与苏州、常州合作模式,分别成立省产研院扬州服务中心、镇江服务中心,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优势产业重大技术需求,以“拨投结合”、联合设立科创投资基金等方式导入优质科创项目,联合实施“揭榜挂帅”产业科创项目,共建专业研究所和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二是支持宁镇扬重点院校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名所深化合作,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共建研发机构,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在宁镇扬布局。三是推进校企、校地联合共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和省级孵化器及众创空间,提升南京大学扬州光电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扬州研究院、南京大学镇江高新技术研究院、江苏大学南京合工智能环保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发展能级,加快建设江苏科技大学江都高技术船舶研究院。

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船舶和海工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宁镇扬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共建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科技成果中试和工程化服务平台,聚焦突破“卡脖子”问题,攻坚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在航空航天产业方面,南京有南航等高校院所、动力系统等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大飞机相关供应商;扬州有沈飞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共性技术中心、中航研究院研究生院“两院一中心”;镇江形成了航空航天新材料和零部件产业基地。三地各有特色,完全具备强强联合的条件,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的支持,进一步深化与航天科工、中航工业、中国航发、中国商飞等“国家队”和中科大、西工大、哈工大、北航、南航等知名院校的合作,共建航空航天科技创新联盟、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联合申报国家重点项目。

三、强化要素融通,营造开放共享的良好生态

打通人才、金融、服务等资源要素流动通道。在人才共享方面,大力推动高校院所与新型研发机构工作量互认、研究生培养互通、科研人员互派、实验资源和科技成果共享。联合设立优秀海外人才招引中心,制定海外人才引进共性政策和管理办法。继续深化科技副总选聘合作。在金融支持方面,探索设立宁镇扬协同创新基金,充分发挥南京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南京资本市场学院和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辐射效应,吸引境内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入驻,为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多元金融服务。依托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南京),助力更多宁镇扬优质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在科技服务方面,优化区域一体化技术产权交易,联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推进跨区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技术新产品认定、生产研究许可等资质认定三地互认。积极推进区域内企业自主创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政府支持创新政策互认共享、创新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