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学科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是连接高校和行业的纽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前沿学科布局是助力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也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以万物互联、智能制造、量子计算等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通过学科布局与调整来回应科技发展诉求、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挑战、引领全球创新变革成为我省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和挑战。
问题分析:
调研发现,目前我省高校前沿学科布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科结构失衡造成的结构性人才缺失
学科布局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盲目跟风,导致部分学科人才培养的供需失衡。学科调整过度市场化和功利化,造成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失衡,具有价值发挥滞后性的基础前沿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被漠视。
二、低水平重复性学科建设造成的办学资源浪费
学科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低水平的重复性设置广泛存在,学科建设多见高原而鲜见高峰,诸多高校在学科建设中的定位并不清晰,缺乏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生源质量较差,对行业或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度不够。
三、学科调整滞后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更新速度
从近四十年的发展看,我国重大的科学技术突破较多地发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之外,高校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在下降,呈现出被动适应科技创新的倾向。学科布局调整相对僵化,需要经历重重审批和程序,缺乏回应科技创新需求的敏感性、灵敏性和前瞻性。
四、学科边界固化带来的科技创新障碍
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为导向的学科设置以及以院系为中心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逐渐成为不同学科交流与融合的壁垒。从特征属性看,这种培养方式有利于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化传授和学习,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科束缚在了院系单一主体的框架之内,开放吸纳多方资源和思想的能力略显不足。
具体建议:
一、规划先行:置学科布局于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双重战略规划之中,提升政策前瞻性和延展性
立足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来加强基础类学科的布局深化,科学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研究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的职能定位,克服学科建设的急功近利问题;转变学科布局的被动适应论倾向,充分发挥前沿学科布局对于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扩大高校学科调整自主权和灵活性,结合我省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前沿学科。
二、科教联动:立足本土化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促进学科布局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
一是要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前沿学科布局的政策制定之中,这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介入,更需要科技部门、产业部门等的多方协同参与,着力构建学科建设与科技发展的良性互动生态。
二是瞄准科技创新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提升前沿学科布局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避免单纯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看待学科布局问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逐步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联动机制。
三是通过资金流、知识流、人才流的有机融合,打造推动学科发展的联合研发平台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混合运用行政管理、财政政策、社会支持等多种政策工具,促进学科布局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重点突破: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强化学科布局对于关键技术的支撑和引领
一方面,在前沿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关学科布局中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体现出国家战略布局的总体需要和竞争发展需要,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布局。
另一方面,促进高校学科布局的分类管理机制优化,以重点关键技术攻克为突破口,迅速占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制高点,促进不同类型高校和不同类型学科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四、交叉融合:推动基于跨学科的知识生产体系创新,构建具有世界共识、中国特色的学科话语体系
跨学科的前沿学科布局应当致力于回应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促进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现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协同攻关和融合发展,同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医药类交叉前沿学科布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征的学科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