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区都将重大项目的引进建设作为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许多省市县区也建立了项目推进机制,包括项目准入评估制度、要素优先保障制度、领导挂钩联系制度、观摩督查推进制度、金融赋能项目建设制度等。然而,这些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实际效果也有待商榷。
问题分析:
(一)项目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项目情况千差万别、预期产出虚无缥缈,现行以投入产出等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分方式,缺乏稳定性和一致性,既会导致差的项目得高分,也会造成好的项目得低分。同时,相关评估办法的流程也较为复杂,项目单位需要提供较为精确的项目数据,各评估单位也需要分别评估打分,因而整体周期较长,很可能影响项目的落地速度,且存在一定的寻租空间。
(二)项目甄选原则有待强化 重大项目计划在省级层面相对较好,基本做到了充分遴选。但在地级市及县市区层面,则往往不能做到全面精选项目,有时是为了项目数量和投资体量数据好看,存在凑数倾向,造成资源的错配和浪费。
(三)项目考核导向有待转变 基于高质量考核制度,一般要求各地比拼重大项目的开工率、投资完成率等指标。因此,项目成熟度成为能否进入重点项目库的重要考量因素。为顺利通过考核,倾向于纳入成熟项目,违背了利用重大产业项目推进问题解决的初衷,沦为展示重大项目建设成果的形象工程。
(四)项目要素配置有待优化 资源的供应和需求存在不相对应甚至错配的情况,如土地要素保障方面,部分项目一期还远未建设完毕,即督促属地保障后续用地需求,多是锦上添花,难以雪中送炭。
具体建议:
(一)严格标准要求,提高项目准入门槛 项目评估应持续加强,充分考虑灵活性和原则性,建立以“准入门槛+否定意见”相结合的重大项目评估机制。项目准入必须符合门槛标准,主要包括亩均投资、亩均税收等核心指标,门槛标准要逐步提高;政府部门对项目评估主要从职能出发,围绕产业政策、环保水平等方面,准确评估项目是否存在实质性无法落地的情况。同时,鉴于预期产出等指标属于未来事项,切实落实对赌协议制度,在办理用地出让等环节,同步与企业签订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合法有效的对赌协议,以便后期提高政府对项目进展的掌控能力。
(二)优化计划生成,完善项目甄选机制 重大项目建设虽是市场化行为,但政府的调控能力也至关重要。每年准备上马的项目数量可能不少,但要在众多项目中甄选出最适合的重点项目,就需要建立一套成熟的甄选机制。在重大项目甄选中,每年限定数量并以新开工项目为主,实行各板块、各地区竞争性申报的制度,择优遴选,对纳入计划的项目予以重点推进,并给与其相应的要素优先保障。
(三)转变工作思路,完善项目考核机制 调整优化重大项目考核机制,要重点考核各板块纳入重大项目计划的项目数量以及重大项目服务推进过程中解决了多少问题,区分企业原因和板块原因,避免片面僵化地对开工率、投资完成率等指标进行考核;项目投资完成额,建议直接以统计部门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为准,避免一个项目两套投资数据的口径差异。
(四)分级分类施策,高效配置项目资源 将重大项目计划定性为稀缺资源,在项目资源配置中做到分级分类施策。省、市、县三级的重大项目的侧重点应严格区分。县区一级是项目直接推进主体,应充分尊重其意见;省、市一级主要在调配资源、突破政策障碍等方面发力,同时对部分县区一级无法落实的推进事项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择优给予保障支持。推广“模拟预审、拿地即开工”模式,全面助力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真正实现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