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我国邮政快递业量质齐升,以年均50%的行业增速成就了世界第一。据去年12月1日,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数据显示,一箱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发往厦门市的蜜柚,成为2022年第1000亿件快件,比2021年提前7天达到千亿件。
问题分析:
快递单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大量“快递垃圾”相伴而生,除纸箱、塑料袋外,大量用于填充易碎物的塑料泡沫、用于固定的胶带以及快递单据等,许多包装材料都难以降解,严重增加了环境负担,推行快递包装减量化、绿色化和可循环,正在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呼声。随着“推动快递包装的绿色转型”写入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引领物流快递行业绿色生态发展更是成为当下热议课题。
具体建议:
现结合本人多年从业经验和实践体会,就如何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谈几点建议:
一要立法推进快递包装绿色环保建设。自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印发后,绿色生活观念在民众间开始加快普及速度。202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在推行绿色快递的过程中,亟需政府出台一些强制性的标准,给生产、使用快递的企业定出一条最低的“红线”,必须达标才能进入市场。2021年,交通运输部正式实施了《邮件快件包装管理办法》,从包装材料、使用情况、惩罚措施等方面均作出了相应规定。据此,国家邮政局也积极开展了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引导寄递企业优先采购使用认证产品,推进产品包装、销售包装和快递包装一体化,深入整治过度包装和随意包装,防范重金属和特定物质超标包装进入寄递渠道,并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规模化应用试点,培育循环模式。虽然《办法》出台给了快递企业一定约束,但权威性、覆盖率尚不能满足促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刚性需求,亟需立法加速推进绿色环保建设,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有效解决电商企业、物流企业、消费者、包材供给方、包材回收方等各方诉求,提升推广效果,严守包装物料采购关,严防不符合国家绿色包装标准的包装箱、包装袋、胶带等封装物品进入生产各环节,并运用科学技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同时,要继续完善与绿色发展理念相适应的行业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强化电商平台和经营者的责任,加大约束,并督促寄递企业加强采购管理,开展操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法律法规强制推动绿色物流体系建设,从而共建循环体系,降低绿色物流运营成本。
二要大力构建绿色包装循环利用体系。绿色物流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不能仅靠个人和企业,一方面,由企业单独建立绿色物流循环体系,成本压力大,资源不足,无法实现行业间循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与环保相关的回收及处理过程相对专业且投入较大,企业独立建设较为困难,就需要政府主导、企业主打、社会参与、联合发力。为此,可从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的建设上借鉴经验,以包装垃圾量大且可回收使用的特点作为出发点,建立类似于垃圾回收体系的公共包装回收处理体系。建议加快推进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引导上下游企业抓紧培育可循环包装新模式,扩大可循环快递包装的使用范围。聚焦应用场景,选择重要区域或线路,开展试点示范,争取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回收模式。要进一步丰富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方式和渠道,鼓励电商、快递企业与商业机构、便利店、物业服务企业等合作设立可循环快递包装协议回收点,投放可循环箱的智能回收设施。要引导快递企业组织公益活动或拿出自律措施,带动广大快递消费者参与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的共建共治,通过鼓励公众在收发快递包裹时支持、配合绿色包装,自觉使用循环快递箱、快递包装回收,让公众形成绿色快递消费的良好习惯。
三要积极鼓励调动链条各方主动参与。一件产品出厂时会有一个包装,卖家向买家发货时可能还会包装,每个主体通常只关注自身需求,而忽略了快递包装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说,快递包装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涉及多个市场主体,需要产业链各端给予配合。因此,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政策要想真正落实到位,光靠快递企业还远远不够,只有全产业链共同发力,才是快递包装标本兼治的关键,“快递垃圾”问题也不能仅看快递物流企业,应该结合包装生产企业、电商平台及商家“三位一体”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快递包装的优化升级、减量和回收再利用。比如,快递包装供应商应发挥创造力,生产可循环、更环保的包装材料;占据快递业务量最大的电商平台及商家,应在保障商品安全前提下尽可能避免二次包装,推广电商快件原装直发,推进产品与快递包装一体化。同时,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优化包装尺寸,减少填充物、一次性胶带使用,禁止二次包装,鼓励有条件的电商加大循环箱推广使用力度。而与消费者的协同,则是“源头上减量”很关键的一环,这就需要正确的宣传舆论引导,平台方也可主动参与,给出建议,如友情提请消费者选择等待所有物品都到齐,一次使用一个大箱子运输等,只有在不同主体、不同诉求之间找到平衡,实现政策、技术、社会管理等多种手段相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快递包装的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