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学龄人口情况是配置教育资源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我省人口形势发生显著变化,人口出生率持续下滑,人口自然增长率转负,学龄人口形势随之改变,将对我省未来教育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问题分析:
调研显示,受学龄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化影响,我省未来中小学学位供需将呈现三个趋势,需要重点关注、早作安排:
一是从学龄人口变动曲线看,初中、高中学位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根据《江苏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分析,我省小学招生人数自2010年进入快速增长期,2018年达到顶峰,从73.13万人增长至102.22万人,2020年回跌至97.09万人;幼儿园招生人数于2015年达到顶峰91.45万人,随后连续下降至2020年的81.56万人。不难发现,随着2018年新入学学生,也就是当前的四年级学生升学,未来几年内,初中、高中生源数量将梯次进入高峰期,初中、高中学位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高考竞争压力也将随之加大;而随着幼儿入学人数持续下降,小学学龄人口数量还将继续减少,小学学位紧缺现象将得到缓解,但由于现有小学教育需求相当程度是靠大规模大班额办学来满足的,对照教育现代化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未来小学教育资源短期内仍不会过剩。
二是从城镇化发展规律看,城区中小学学位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2021年江苏城镇化率为73.9%,仍有较大上涨空间,特别是苏北仅有64.8%,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持续增加,加上农村群众收入提高、望子成龙心切等因素影响,农村孩子进城读书现象日益明显。以宿迁为例,目前小学在城市就读率达64.7%,初中达68.9%,高中全部在城区办学,城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农村教育资源或将出现闲置现象。
三是从区域人口流动情况看,外来人口随迁子女上学问题将更加突出。我省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但常住人口仍能连年增长,其原因就在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当前,各地中小学主要采取地段入学方式招生,对于专门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进行“特事特办”,但对普通外来务工者特别是外来“无房族”关心关怀尚显不够。随着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外来人口还将持续增长,如何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近就便、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或将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这一问题在苏州、南京、无锡等人口净流入地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
具体建议:
面对学龄人口变化的新趋势,需要更加关注资源建设的总量和生源变化的关系,既要加大投入,增加资源供给,让每个孩子都好上学、上好学,又要科学规划布局,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立教育资源预警机制。受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我省学龄人口情况呈现鲜明的地域性,各地情况都不相同,甚至悬殊很大。因此,不仅要在省级层面开展教育资源预警,还要推动各级政府以县区为单位,建立学校规划建设和教育资源需求状况预警机制。每年都对各学段教育资源现状、建设计划和人口变化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综合研判,及时发出预警,既预警资源紧缺,也预警学段性资源过剩,保证学校建设既符合当前需要,又不会因生源减少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因地制宜提前规划布局。指导各级政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需求监测预警结果,根据当地人口出生情况、外来人口情况以及生源变化情况,提前谋划、合理编制学校建设规划,把学校建设的需求和财政可承受能力,以及着眼解决目前学位不足问题和未来生源下降对教育资源的影响,统筹考虑、合理安排、科学规划。鼓励各地多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灵活分配、调整教育资源,更好应对生源高峰梯次到来的挑战。针对高中学生人数将迅速增长的态势,积极向上争取,同步扩大全国高等院校对江苏招生名额,让更多的江苏学子圆大学梦,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是整合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完善省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和人口集聚地区的教育投入,解决教育资源时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抓住在校生高峰期过后生源数量持续减少、学位供给压力缓解的契机,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推行标准化规模和标准班额办学,并采取加大区域之间合作、委托管理、教师轮岗培训等形式,大力提高师资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
四是压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责任,将教育资源需求预警机制及有效运用情况纳入对市、县政府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列为教育督导的重要事项,推动形成主动作为、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