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222 关于进一步加大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江苏乡村振兴赋能的提案
日期:2023-01-14 提案者:邱峰

调研情况:

2022年7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要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202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要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

作为经济强省、农业大省的江苏,农耕历史悠久、农耕文化丰富,素有“鱼米之乡”“天下粮仓”美誉。这些年,江苏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主动作为,先后认定了1项全球和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充分彰显了文化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当前,在我省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进程中,要进一步加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擦亮金招牌,让越来越多的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为全省乡村振兴赋能,加快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打造农业强国省域样板。

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从实际出发,制定《关于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指导各地深入挖掘我省农耕文化丰富内涵,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1.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中国是最早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国家之一,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以来的二十年间,其保护名录已涵盖全球22个国家的65个系统,中国共有18处遗产地入选,数量居各国之首,已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成功实践者和主要贡献者。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2014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江苏目前唯一入选项目。

2.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启动实施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和认定,农业农村部已认定六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全国29个省的151个县(市、区),包括60多种农牧业物种和各类农业生态类型。江苏省累计入选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苏州市2个(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吴江蚕桑文化系统),泰州市2个(泰兴市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泰兴银杏栽培系统),无锡市1个(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南通市1个(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扬州市1个(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宿迁市1个(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

3.江苏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情况。2021年12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在全国首创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发布。目前已从各地46个申报项目中评定两批20个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苏州市5个(阳澄湖大闸蟹复合系统、甪直水八仙种植系统、吴江区环长漾桑基鱼塘农业系统、吴中区环太湖流域林畜复合系统、常熟鸭血糯稻作文化系统),常州市2个(焦溪二花脸猪养殖与文化系统、金坛建昌圩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南通市2个(海安南莫青墩圩田农业系统、海门枇杷山羊种养农业系统),连云港市2个(赣榆区夹谷山茶果林复合系统、东海老淮猪养殖与文化系统),淮安市2个(蒲菜栽培与蒲文化系统、洪泽湖渔文化系统),盐城市2个(大丰滩涂农业系统、亭湖便仓枯枝牡丹栽培与文化系统),南京市1个(高淳相国圩水利系统),无锡市1个(宜兴阳羡贡茶文化系统),扬州市1个(宝应传统莲作文化系统),泰州市1个(泰兴长江圩田系统),徐州市和宿迁市联合申报1个(新沂-邳州-沭阳古栗林栽培与文化系统)。

问题分析: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转移,农耕文化的载体逐渐湮没,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不少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加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而相比于浙江、福建等地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和进度,我省还有一些弱项和短板。

1.基础数据有待夯实。省域范围的农业文化遗产还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梳理,存在“有高原无高峰”的现状。特别是江苏特有的、具有地方象征性的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有效利用还有欠缺。目前,我省看得见摸得着打得响的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只有兴化垛田。而与我省地缘相通,农业业态相似的浙江,通过对潜在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普查,已成功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要1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全国第一。同时,我省尚未制定出一套规范标准和实现路径,比如同样是茶产业,苏州碧螺春独特的种植遗产文化系统却没有像福建茉莉花茶、安溪铁观音一样荣登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文化名录,实属可惜。

2.凝心聚力有待加强。这两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和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相继发布了两批省级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论证会也邀请了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地理所、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但这仅限于省级层面,从十三个省辖区申报成功的数量看,重视的地区如苏州,收获盆满钵满,其他还通过激励措施,给予每个成功申报中国重要文化遗产的项目30万元财政奖补;而有些地区至今仍然颗粒无收。省级部门与相关属地政府联动,研究、论证和实操三位一体的格局尚未形成。同时,乡村人口不断减少,使得农耕文化的传承主体与消费主体流失,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3.成果运用有待提高。由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呈现对于一般大众而言还是新事物,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价值发掘不够,造成社会认可度不高,参与度不强,很多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的职能部门和领导没有看到农业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背后巨大的发展潜力,更多的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就是花钱建几个展示馆,做一些物件的摆设,卖一些纪念品等,而忽视了其潜在的农耕文明多元价值的社会效益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这也为后续申报成功后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工作带来了不小阻力。以高邮湖湿地农业系统为例,近几年来,随着沿湖地区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问题显著增多,这不仅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高邮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传承与保护也面临威胁。

具体建议: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历史的,就越是未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也是对建设农业强国的责任。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传承。因此,建议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1.要摸清基数,有序推进。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会同南京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专家,摸排清查江苏省域内到底有多少符合要求的农业文化遗产,列出清单,制定成册,同时需要制定制度,规范管理,在防止各地一拥而上、一拍两散的基础上,有序有力组织各地集中攻关,稳步推进申报全球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我省还有7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有实力冲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2022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认定工作的通知》,我省也有20个项目可以冲击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要动员和支持项目属地政府积极做好申报工作。

2.要形成合力,加大支持。要组建一个工作专班,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高校专家教授,职能部门业务骨干参与,研究制定一套有江苏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指标、评价方法、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标准体系,指导我省各地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要保障一批专项经费。省级层面每年开列专项财政奖补经费预算,支持各地申报全球和中国重要文化遗产。加大乡土人才培育力度,注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主体意识,增强认同感、参与感。立足本土特色,创新农耕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方式,构建多方参与、多元发展的农耕文化传承机制,激发古老农耕文化的新活力。

3.要营造氛围,提升品牌。要让更多人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守护好、利用好这笔财富,切实改变过去农业遗产躺在农耕园里或影视作品里静态展示的局面,根据时代的特点,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拓展、延伸、深化,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丰富其价值空间,不仅要发掘其经济价值,同时更要展现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适度开发,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通过农旅结合、品牌打造实现产业化梯度发展,彰显出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例如2022年12月,苏州包机去欧洲的经贸团队,带的礼物中就有洞庭山碧螺春,作为丝绸之路上最珍贵礼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人睦邻友好的生动写照。这样才能让农业文化遗产在生活中可感知、被人懂、为人用,才能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