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出了明确要求。江苏平原广阔、辖江临海、扼淮控湖,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组分齐全,孕育出了种类丰富、品种繁多的动植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生物多样性格局。江苏历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调查,截止目前,记录的省内物种数高达6903种,并实现了分门别类清单化管理,先后识别出25处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建成20多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初步构建形成了省级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虽然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问题分析:
(1)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生态环境部2021年10月发布的《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中提出了包括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胁迫等四个方面的生态质量指数,但其中涉及生物多样性的指标仅涵盖重点保护物种和指示生物类群,部分数量众多且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生物类群未能得到有效体现,江苏省内物种众多,按该办法评价难以真正反映江苏生物多样性的实际水平。
(2)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仍需加强。2022年5月省生态环境厅和省农业农村厅共同编制发布的《江苏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显示,外来入侵物种32种,其中Ⅰ级重点管控物种8种,Ⅱ级一般管控物种24种,可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形势严峻,但对于外来入侵物种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尚缺乏本底数据,源头预防、普查摸底、监测预警、精准治理和科技支撑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
(3)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完整。江苏自然保护地众多,但尚无国家公园,盐城滨海湿地是江苏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且是我省唯一被纳入66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但总体而言创建进度滞后,与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水平不对等。此外,江苏虽已建有中山植物园、红山森林动物园等,但国家和省级种质资源库相对较少,涵盖的生物类群不够全面,迁地保护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4)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近年来,江苏虽通过开展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行动和宣传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但整体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较低。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可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良性互动,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浙江率先建立了19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相对而言我省相对滞后。
具体建议:
(1)构建江苏特色的多样性评价标准,强化物种监测能力。在生态环境部指标基础上,结合江苏实际,探索建立具有江苏省域特色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体系,形成江苏版生物多样性指数,及时掌控重大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态势,将评价指标纳入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类型和物种分布特征,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站点,设立植物监测样方和动物监测样线,加强监测人员培训,对重要生态系统及生物类群开展制度化、定期化、常态化监测。对重要物种栖息地及人类干扰开展遥感监测,掌握生物多样性和威胁因素的长期变化趋势,积极推动物联网、环境DNA、图像识别技术等前沿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示范应用。
(2)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防控,增强生物安全管理能力。构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网络,在主要林区、交通要道、物流集散中心等重点区域,以外来入侵物种传入高风险区等重点地区,以入侵物种名录为重点对象,统筹设立重点和常规监测点,实现全覆盖监测、常态化预警。依法严格外来物种引入审批,强化引进外来物种风险评估,严格隔离或缓冲区等防范措施,强化有害生物疫情监测调查并建档。严厉打击违规调运、网络违规售卖、擅自释放丢弃外来物种等行为,制定外来入侵物种防治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除治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的能力建设,增加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3)创建滨海湿地特色国家公园,完善珍稀动物迁地保护体系。持续加快、加大对盐城滨海湿地的投入,高质量推进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管理统一规范高效的黄海滩国家公园创建,使黄海滩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典型淤泥质平原海岸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典范。持续加大对植物园、动物园、濒危动物繁殖中心的扶持力度,开展濒危物种保护、扩繁、增殖放流等技术的研究,建立完善珍稀野生动物迁地保护体系。建立原种保育场、种质资源库等,加大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农作物、食药用生物资源等保护力度,推动地方特色生物资源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加大生物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力度,进一步打开“两山”转化通道。
(4)建立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加强生物多样性宣传力度。以市域为单元,深入挖掘并结合本地生物资源、社会文化、地质遗迹等特点,形成室内外设施结合、与本地生物特点融合、体验课程特色鲜明的兼顾科普教育、体验、游憩、观赏等综合功能的各类生物多样性体验地,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体验地住宿、餐饮、周边产品等服务产业。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明白纸、挂图、农村广播站、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解读、物种种类、形态识别、防控技术等知识,提高全民防范、保护和参与意识,探索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持续利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