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201 关于积极推动建筑业“走出去” 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提案
日期:2023-01-14 提案者:戴凌云

调研情况:

建筑业历来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产值规模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道路、铁路、航运等基础设施领域的联通项目为建筑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建筑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引擎。建筑业“走出去”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企业发展壮大,做优做强,同时也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劳动就业、促进国际友好交往,使更多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展示中国的大国形象。尽管受疫情影响,近年来建筑业“走出去”步伐有所放缓,并逐步进行了调整优化,但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仍然保持相对健康稳定发展,这其中“一带一路”发挥了压舱石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贡献显著,新签合同额、完成合同额中占比均保持在50-60%。

问题分析:

不同于国内业务,建筑业“走出去”会面临不少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来自于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税收等方面的差异,这给建筑业“走出去”带来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此外,融资困难、人才短缺也是制约建筑业更好“走出去”的瓶颈。随着现阶段国内疫情防控措施逐步优化,走出疫情、恢复发展的态势已日渐明朗,重提“走出去”势在必行,建筑企业有必要抢占发展机遇,及时谋篇布局,提升经营能力,通过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来推动全省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具体建议:

1、突出重点区域,擦亮“绿色”底色。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底色的总体要求,并部署了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等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合作。后疫情时代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建筑企业“走出去”既要努力发现机遇,善于把握机会,更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理性决策。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选择重点发展国别,切忌盲目扩大经营。在项目选择上,要擦亮“绿色”底色,强化低碳理念,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状况与发展需求确定推进重点。要推动对外承包业务向项目融资、设计咨询、运营维护管理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逐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通过不断升级“共建”内容,推动建筑业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2、强化信息支撑,优化企业联动。对于建筑业企业来说,“走出去”意味着陌生的营商环境和完全不同的法律财税体系,不少企业遇到的困难即源于对当地情况的不熟悉不了解。建议主管部门要加强信息支撑,建立完善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和交流平台,结合企业需求及时提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信息。同时,把涉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各行业统一纳入“一带一路”建设重点扶持领域,定期交流情况,分享投资经验,实现“一带一路”相关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要优化企业联动,发挥大型央企、国企的带动作用,帮助民营建筑业企业共同“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鼓励民营企业抱团出海、搭船出海,与央企、国企密切配合,成为其价值链的某个环节,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同时鼓励建筑企业借产能输出的契机,将分包工程与制造业优势相结合,形成以工程带动装备制造业出口的新局面,开创涉外跨产业融合的新格局。

3、聚焦科技创新,实现“智能”提升。信息化是未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驱动下,智能建造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装配式技术区别于传统建筑模式,可以大大减少人工作业和现场湿法作业,既融合了大量数字化技术,符合建筑行业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又具有提高质量、缩短工期、节约能源、减少能耗、绿色环保等优势。要聚焦科技创新,在海外工程中积极推动装配式技术等新技术的使用,同时,积极应用自主可控的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加快构建数字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提升建筑信息化水平,实现智慧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用科技托起企业技术软实力,切实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4、拓展融资模式,提升管理水平。相较于央企、国企拥有的巨额银行信贷额度,民营建筑企业承担了过重的资金成本,缺乏竞争优势,建议协调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通过参股、持股等方式帮助民营建筑企业更好“走出去”,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专用基金,为建筑业海外建设施工更好提供投融资支持。同时,建筑企业要特别注重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特别是要在国际化、本土化经营和风险防控能力提升方面多下功夫,使企业能够有效整合利用全球优质资源,加强对所在国政治、法律、环保等领域风险的认识与防范,并做好机构和人员的安全保护。要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全球化选人、用人和管人机制,遴选培养一批有潜质、业务熟的高层次国际化应用人才,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筑业人才实力,更好服务企业和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