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21年江苏省发布《江苏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率先基本建成知识产权强省目标,2022年4月《江苏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颁布实施。随着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政策支撑和制度法律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为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更对知识产权培育和保护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
虽然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我省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特别是在知识产权高质量培育和保护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问题分析:
1.协同创新意识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地在招商引资时对企业知识产权产出能力关注不够;二是经济发展规划对高端产业链集聚度关注不够;三是产业集群研发活力不够。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协调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企业集群式创新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2.知识产权评议制度运用不够。2016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办法》,旨在防范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风险,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知识产权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紧密融合。但是到目前为止我省在重大经济科技活动中对知识产权的事前评议还停留在初级层次。
3.市场主体知识产权法律意识还有待提升。我国法律法规对创造者权益都有明确规定,但仍有部分企业不重视发明人权益;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庞大,专业性强,部分企业没有应对知识产权事务的专业人才储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薄弱;对知识产权纠纷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个别企业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可能产生的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后果认识不足。
4.机构改革不彻底,知识产权职能整合不充分。目前我省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职能分别由市场监管、版权、农业农村、文化等部门承担,不同的业务或同类工作仍在分头指挥、政出多门,职能整合不彻底,导致资源浪费、效能低下、工作重复。基层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行政事权与人员配备失衡,尤其在一些高新产业园区没有配备专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
5.知识产权工作成效考核不完善.考核体系没有充分反映知识产权发展规律,考核指标脱离实际。多头考核,指标不一,考核统一性,体系性不够,考核指标多变,影响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
1.更加突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位置
全省应强化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再认识,以更大的行政支持和经济激励力度加强和改进知识产权工作。应优化对省辖市以及对基层知识产权工作的考核,建立定期通报机制。每年及时总结评选知识产权保护、转化、申请、布局等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必要的宣传报道,分享推广先进经验,引导知识产权积极向上的氛围。
2.紧紧抓牢知识产权培育要素
一是抓重点产业,鼓励创新载体、平台、园区,围绕“两特三新一智能”开展高质量的专利导航、产业分析布局、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等,充分发挥专利导航的决策支撑作用,推动研发导航与研发活动高度融合;二是抓重点企业,瞄准创新梯队,打造知识产权明星企业。深度挖掘创新基础好、潜能大,有爆发力的企业,建立知识产权高质量产出企业库,培育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三是抓培育联盟,鼓励全省“两特三新一智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培育联盟,提供政府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专利标准化建设,实现技术专利、专利标准化的发展思路;四是抓人才集聚,鼓励企业实施更积极的激励制度,加大培养、吸引、重用知识产权人才力度,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集聚创新人才。
3.构建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格局
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建设,全省要选择一些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领域先行先试,通过执法检查、案例宣讲等形式,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推进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为防止拟上市企业因知识产权风险导致IPO受阻及上市后的知识产权风险,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专项辅导,提升企业上市过程中规避和应对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
4.打造更完善知识产权服务生态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培育和引进,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搭建知识产权转移平台,提高知识产权转化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提升,打造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业有针对性提供保障性服务供给,尤其要在满足企业对知识产权数据资源的基本需求、满足外向型企业出口目的国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供给、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专利导航服务供给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要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经营合法合规性监管,严肃查处专利、商标代理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净化知识产权代理市场,为知识产权发展创造更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