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去年,根据多轮疫情冲击,针对物资保供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短板,对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城市居民等开展调研,听取意见和建议。
问题分析:
一、骨干物流配送企业和优质应急运力稀缺。全省道路普通货物运输企业数量庞大,但绝大部分规模较小,呈现“多而散”的特点。骨干大型物流配送企业较为稀缺,在突发情况下,规模化的应急运力难以及时准备到位,优质应急运力较为稀缺。
二、城市物流枢纽场站应急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城市周边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在平时保障城市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应在城市遭受突发事件冲击时发挥纽带作用。而目前全省大部分物流枢纽场站规模覆盖范围较小,当某一区域内物流枢纽场站面临困境时,同类型物流场站可替代供给能力有限,应急物资需求及生产、储备、采购供应难以有效对接与匹配,物资周转受到较大影响。
三、城市物流应急配送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应急物流配送全过程的信息是非常模糊的,因为信息渠道、传递方式、统计口径、处理模式均有差别。同时应急运输涉及到发改、交警、城管、资规等部门以及众多的工商企业,管理涉及面广,协调管理难度较大,各个部门工作目标的不同也造成了部门间的种种矛盾。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应急配送资源共享与监管平台,如何实时动态地获取突发事件信息,有效整合碎片化信息,需在应急物流决策信息化系统的支持下,实现对应急运输全流程的高效监管与资源共享。
四、城市物流配送和应急运输的政策支撑力度不足。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城市物流配送所涉及到的因素变得复杂多变,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物流组织调度的复杂性,目前部门间的联动能力薄弱,城市应急运输保障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十分完善;因经济下行影响,物流企业无法依靠自身实力完全支撑起应急运输相关环节的畅通运行,而针对应急运输的财政支持作用较为薄弱,相关惠企政策未能真正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具体建议:
一、加强骨干应急运输能力的建设。一是建立应急物资运输保障企业名录。依托商贸、医药、农贸、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骨干型物流企业,遵照自愿参与原则组建保障队伍,建立全省应急物资运输保障企业名录,名录涵盖普通货物运输、冷链运输、危险品运输和工程运输四类运输企业,承担突发事件下市内生活物资、医药物资、危险品、工程物资、救援机械的应急保障运输需求;二是建立应急运力调配池。根据各类应急物流保障需求,发挥不同运输方式速度、规模优势,建立道路货运、铁路、民航、水运、邮政、快递应急物资保障运力调配池,推动运力多元替代。
二、加强应急物资运输中转站的建设。按照“科学选址、完善功能、平战结合、融合发展”的原则,加快全省应急物流中转站建设,确保城际运输环节高效畅通。力争每个县级市至少储备1个中转站,设区市根据人口、交通量等情况统筹设置。先期加快应急中转站建设工作方案研究,充分对接全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尽量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利用高速服务区、收费站出口、港区或后方场站以及大型物流企业已有分拨中心等场地资源,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参与建设。正常情况下中转站由建设单位进行商业化运营;特殊情况下由属地政府接管实行应急管理。
三、加强应急运输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由政府总牵头,应急管理、发改、商务、工信、交通、国资等部门及军队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完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目标,高位推进、统筹协调全省应急物流发展。组建“应急物流指挥调度中心”,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化平台”,通过统一的供需对接调度,满足疫情等应急情况下的生产生活物资保供任务,实行“平时各自营运,战时迅速组合”模式,依托平台整合道路交通信息、物资储备信息、视频卡口信息与道路、仓储、消防、气象数据等资源链路,加强跨地区、跨行业、多部门信息共享共用。
四、加大应急运输政策扶持力度。建设更具“韧性”“可持续性”的应急物流体系,一方面应摸清社会配送力量底数,掌握可调配的最大化运力,另一方面发挥媒体、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宣传号召力,强化全民应急物流意识,努力构建基层城镇及社区应急配送体系,助力提升应急状态下社会整体配送效能。加大对企业物流仓储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要重点培养扶持物流龙头企业,明确龙头企业在非常时期保供的骨干责任。适度提高应急运输补贴水平,完善社会责任物流运输财政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