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江苏是全国首个大运河文化全域覆盖的省份,有多座重要的运河城镇和沿线丰富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世界文化遗产点和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江苏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先行重点建设区,相继出台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开发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等标志性项目,努力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工作走在前列。但在调研中发现,大运河江苏段沿线遗产点的信息标识存在一定不足,所立标牌数量和遗产内容介绍都不够完善,影响了社会群众对大运河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分析:
一是标识牌的设立进度不平衡。苏南、苏北运河沿线城市之间,早期确定的运河遗产点和后扩展的遗产点之间,标识设置进度不平衡。江南运河段在2020年已率先设立了运河沿线遗产区段和遗产点的介绍标识牌,如无锡清名桥遗产区对“中国大运河遗产区界桩”“清名桥核心展示园”特色展示点等遗产信息,制作了带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logo的标识牌逐级进行信息介绍,标识较为完善。淮扬运河、中运河段沿线有部分遗产区段设置了标识牌,部分未做设置。而后扩展的支流沿线大部分未设立标识信息。有的城市虽在城区设立了标识但在下辖区县未设。后扩展的运河遗产点往往不如传统运河遗产为人所知,更需要进行宣介。
二是标识牌的形制内容不统一。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中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识系统进行了专门设计,但通过调查省内已树立标识的运河遗产区段,发现各地实现程度不一,标识牌的形式和内容没有依照统一的规范。扬州市的大运河遗产标识比较全面,设立了“遗产缓冲区界桩”“中国大运河遗产点”标识牌等,标牌介绍内容较详实,但是制作年代偏早,多数遗产点还未应用最新设计的大运河标识系统。在扬州主城区和高邮、宝应等市县的标识牌制作也各有不同,偏远区域的标识牌内容显得过于简化。如高邮的遗产标识牌带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logo,宝应的大运河遗产只对遗产点的文物保护单位信息做介绍,缺少河段、遗产区等信息,也未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关联起来。各地运河遗产标识牌的形制和内容的规范性、统一性需要加强。
三是标识牌的价值阐释不完善。目前各地所设的大运河遗产标识,在地域文化价值阐释上还存在一定不足。标识的文物信息介绍缺少与当地运河文化的结合,没有充分挖掘出各地的文化特色。如苏州、无锡段遗产点所处江南运河,其遗产内涵与江南吴越文化的关联性;泰州、南通段的后扩展遗产点与盐运文化的关联性;大运河特色遗产与古代造物智慧和民族精神的关联性等,在标识中还应加强。如因标识牌版面有限,这些内容可通过新技术加以实现。
具体建议:
一是加快建设进度。将完善遗产区标识系统纳入江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本要求,推进江苏各区段各遗产点设立相应标识。
二是明确制作规范。各地应共同遵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中设计的标识系统形式,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制作。
三是优化标识信息。标识系统的展示信息应充实易读,标牌以图、文结合,做到主题、内容结构清晰,标牌上不必做长篇文字介绍,如需要可补充以数字手段,如扫码讲解等。
四是完善标识内容。对于大运河遗产的介绍要表现出遗产点、园、带的位置关系,标注遗产所属河段、遗产区范围边界、文物资源分布等信息,实现大运河多级文物信息的系统性展示,改善目前多地只对遗产点做单体介绍的情况。
五是提炼文化价值。在标识牌中,提取各地有代表性的、可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特色运河遗产进行专门介绍,阐释该遗产点因运河的作用而表现出的特色地域文化价值。可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价值阐释弘扬规划》中的有关内容融入相应遗产点的标识中。
六是加强传承引导。在大运河遗产的标识中,对遗产点传承和发展的信息也加入介绍,如遗产的经营业态、传统技艺、非遗传承等,让观者更好地理解这些遗产的文化内涵和运营状态。可将“江苏新开发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通过技术手段融入在标识中,用新技术带给观众更全面的大运河文化展示、学习平台,有助于启发人们参与到当代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