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十年来,我省持续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目前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138 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85 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998 家,带动市县培育各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两万家,数量居全国前列。同时,不断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成效显著。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分析:
一是转型规划缺统筹,数字化转型进程“慢”。从调研数据看,我省国家级、省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仅有57.26%、48.36%、31.41%的企业设计了数字化转型专项规划。同时,数字化转型环节单一,多数专精特新企业只在生产或管理单方面开展了数字化转型。
二是数字要素整合能力偏弱,数字化应用程度“低”。数据集成能力偏低,在生产过程能实现数据全流程采集与追溯及生产作业现场可视化的专精特新企业不到20%。大数据整体应用率偏低,省级和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中暂无大数据开发利用的企业高达50%左右。
三是数字化要素制约明显,产品与服务创新难度“大”。
缺乏复合型数字化人才,40%专精特新企业的数字化技术人才占总人数低于1%,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主要来源于购买服务而非自主研发。
四是转型基础支撑不足,数字化转型服务保障“弱”。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场景创造不足,政府对企业应用场景建设与专精特新企业需求存在偏差。
具体建议:
一是统筹数字化发展规划,优化数字化转型环境。结合我省“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情况,细化推进路径,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发挥专精特新龙头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带头作用,形成数字化合作联盟,在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面构建合作新生态。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能力,构筑数字化竞争新优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全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矩阵,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知识产权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加快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实现数字化技术创新突破。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运用的支持,在项目招标方面,进一步打破壁垒,如对一定级别的“首台套”产品不设置产品使用次数或放宽限制条件等。
三是加强数据要素供给,积极拓宽数字化应用新场景。支持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鼓励和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共同探索行业、企业的数据挖掘、存储共享、交易使用、动态维护等规范。建立各类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助推专精特新企业“上云”“上链”,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提升数据安全技术的应用,引导企业突破数据要素流通关键技术,建设大数据安全共享与开发利用平台,保障数据安全。加速数字化应用新场景建设,结合我省专精特新企业的特征,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推出集成应用的数字化场景,不断创新“互联网+制造”模式,培育数字孪生、云制造、众包设计、虚拟仿真等新业态,加速打造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应用新场景。
四是完善转型服务体系,夯实数字经济发展之基。以“新基建”为契机加快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巩固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持保障,为专精特新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积极培育复合型数字化人才,建立以关键技术突破为目标的培养和评价机制,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进行改革,加大学科交叉的力度,提高复合型人才比例。确立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服务方式,针对企业具体问题,精准施策,联合数字化行业领军企业从政策到方法上为其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指导,同时为专精特新数智诊断、数智规划、ERP平台构建、数字工厂解决方案等,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