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136 关于加快江苏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提案
日期:2023-01-14 提案者:致公党江苏省委会

调研情况:

“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我国从2019年开始“无废城市”试点,《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2025年完成江苏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任务。近年来,我省以新《固废法》施行为契机,印发规范性文件,构建了覆盖工业生产、城乡生活、农业农村固废污染环境防治的制度体系;通过提升固废收集处置能力,我省固废综合利用、安全处置体系基本形成。我省“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制度、市场、技术、监管等诸多挑战,制约固体废物“三化”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问题分析:

“无废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战略部署待深化,保障措施难落地。我省部分地区建设过程中缺乏分类指导,协同推进的战略和部署不足,与碳达峰、碳中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各部门之间对固废“三化”的认知不同、行动不齐、标准不一,尚未形成工作合力。固废处置利用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固废综合性系统解决方案。

(二)关键制度有缺失,监管合力未形成。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短板突出。已有法规中对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循环利用多以鼓励、引导为主,缺少法律强制性要求和管理抓手,对企业、个人等主体的责任规制及激励作用不足;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质量分类标准和检测标准缺乏,且现行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之处。跨区域固废过程监管、多源固废协同处置监管等方面缺少制度引导,难以靠地方试点去解决。

(三)激励政策待加强,市场机制未形成。缺乏循环经济、固废处理与碳减排协同的财税政策和市场激励机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覆盖范围有限,税收优惠在资源环境绩效、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还不规范;固废产生企业缺乏资源回收基金、低值固废处理专项资金;缺乏绿色设计、循环再生与再制造产品的绿色采购制度。

(四)公众参与待提升,宣传引导有缺位。“无废文化”尚未在全社会得到广泛传播,“无废知识”普及率较低,公众对“无废理念”的认同感不高,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和参与度有待提升。部分社区垃圾分类的宣传氛围还不浓,部分区域等垃圾分类设施建设还未全面启动。

具体建议:

(一)深化顶层设计统筹,强化部门协作联动。坚持“一市一策”,统筹各领域固体废物相关工作,将“无废城市”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循环经济等工作有机融合,协同推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联动工作机制,从废物底数、目标任务、建设项目、责任分工四个方面梳理清单,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和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考核体系,采用级差法考核,激发各地区、各部门建设“无废城市”的内生动力。

(二)完善分级制度体系,打通监管政策壁垒。构建完善的涵盖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城市资源效率提升、“无废”与碳减排愿景目标协同管理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生活垃圾管理配套保障机制, 加强医疗机构可回收物回收工作的监管, 健全危险废物环境问题发现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事前预警遏制、事中追踪阻断、事后追溯严惩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应急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完善现场指挥与协调制度以及信息报告和公开机制,将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龙头企业纳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体系。搭建统一高效的智慧监管平台,汇集各类固废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信息,打通省市县乡四级信息系统,构建全类型、全领域、全过程的数字化、可追溯、可预警、闭环式的智能化、现代化固废全过程监管机制。

(三)加强市场激励调节,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建议各地加强与上级各相关部门的衔接,全力争取申请国家、省财政投资补助及银行环保专项贷款等。充分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在固废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畅通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渠道。鼓励危废源头减量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探索建立可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相关生态补偿机制、定价机制,制定并落实生活垃圾差别化收费制度的具体办法,强化财税政策调节作用。创新固废投融资体系建设,创新公众参与激励措施。

(四)全面普及“无废文化”,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建议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省级层面,选择典型产业园区,开展省级“无废园区”建设。地方层面,结合城市差异性,通过各种特色“无废细胞”创建,全面打造“无废城市”立体框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依托硬件载体打造“无废”品牌,利用传媒平台厚植“无废”理念,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分类意识及分类质量,提升有害垃圾分类收集率。开展“无废城市”主题创新创业大赛,举办“无废城市”主题论坛、讲座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真正让“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深入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