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132 关于大力加强农村污水治理的提案
日期:2023-01-14 提案者:致公党江苏省委会

调研情况:

我省东濒黄海,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呈十字形贯穿其中,太湖等众多湖泊星罗棋布,广大农村水网密布,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既是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彰显“水韵江苏”之美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至2021年底,全省1.54万个行政村已有1.28万个开展了治理,建有治污设施9.6万台(套),覆盖农户400多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7%,但离2025年治理率达到55%的目标尚有差距。

问题分析:

农村污水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我省共720个乡镇,近19万个自然村,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差异巨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污染类型与污染物排放量存在巨大的结构性差异,污水治理工作也存在较大不平衡性。到2020年年底,苏南地区已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全覆盖,而苏北地区行政村覆盖率仅为63%,不同区域农村水环境污染程度不同、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对策也不尽相同,实现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全面有效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二是联动机制不顺畅。一方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在国家、省、市级层面多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但县级层面由住建、城投等部门具体实施,归口部门不一致,上下衔接存在错位,沟通渠道相对单一,基础信息共享不够,导致在具体工作中部署、调度、落实任务时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农村水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作,相关工作涉及住建、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水利等多个部门,同级部门间存在相互推诿扯皮、重复投资等现象,导致工作推进慢、治理效果差。

三是设施运行质态有待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能力大多按照农村户籍人口设计,未充分考虑人口潮汐现象、单户生活人数少、人均用水量低等实际情况,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因投入大、矛盾多而往往配套不到位、破损、堵塞等,存在因收集水量少而导致设施运行负荷过低甚至空转现象,造成了运维成本增加和资源浪费。村民参与也普遍缺位,存在着“建设时不配合、运行中不关心、损坏了不在乎”的心态。部分老旧设施,尤其是乡镇自建项目,基本都由镇村运维,运维人员多为兼职,仅能定期记录数据、开关设备,缺乏专业技能,导致运行过程问题较多,存在农户排水点隔油池缺失、污水管网堵塞、雨水混入、地下渗水,治理设施缺乏管护等问题,出水超标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污水治理技术不够成熟。各村庄区域位置、环境敏感性、房屋密度、常住人口数量、农业结构、地形地质、施工条件、污水排放要求等条件千差万别,“管网收集-集中处理”的污水治理模式治理比较普遍,但在居住分散、常住人口较少的地区存在设施建设成本高、运行维护难等突出问题,部分设施建成后成为“晒太阳”工程。资源化利用方式作为农村污水治理的重要一环,目前相关技术路径还不成熟,难以大面积推广,亟需集中科研力量攻坚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难题,切实提升治理效果。

具体建议:

(一)系统谋划,统筹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细化完善排放标准。建议各设区市对照《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分析研究受纳水体的水环境容量和设施处理规模、尾水水质,制定特定的排放标准,保证水体良好生态。推动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供水、改厕、水系整治、农房道路建设、农业生产、文旅开发等一体推进,有效衔接。建立稳定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投入机制,保障治理项目建设和设施运行管护。在省下达的新增专项债务限额内,将农村生活污水领域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纳入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大力发展农村绿色金融,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项目投资建设。

(二)分区分类,精准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充分考虑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现状,以自然村为单位,逐户上门掌握农村人口数量、居住情况、用水量、居民生活规律等基础信息,按照“宜接管则接管,相对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合理资源化利用”原则,采用行之有效治理模式和技术工艺,确保治理模式可行、处理工艺最优,设施规模合理。对城镇生活污水主管网周边2公里的村庄,人口数量较大、居住较为集中的规划发展村,拆迁集中安置小区,就近接入城镇污水系统集中处理;优先考虑国、省考断面附近村庄治理,同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结合农户改厕工作,在一般发展村、拆迁撤并类村,或居住分散、人口较少等不具备建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地区开展分散治理、资源化利用工作。

(三)积极探索农村污水生态化治理模式。优化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用于农业生产方式,开展水网地区低碳分质治理技术转化与推广试点,探索黑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灰水无动力生物或生态化处理后灌溉利用或达标排放的农村生活污水低碳生态化治理模式,完善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第三方指导的运维机制。探索“黑灰分离,生态过滤下渗”思路,在一般发展村、拆迁撤并村开展生活污水管控,将厕所粪污经化粪池无害化处理后进行资源化利用,溢出部分进入污水井,厨房间污水经隔油池后和洗浴废水接入污水井,全部污水通过污水井后接入多介质土壤生态滤池,经过渗滤后用作农作物浇灌,大幅降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维成本。

(四)建立省农村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大数据融合中心,整合多部门河道信息和监测、整治、管理等信息,利用在线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集成开发综合管理平台,基于全省地理信息系统绘制的电子地图,将全省所有塘沟河道的,包括黑臭河道基本信息以及河道长度、位置、水质等信息。开展可视化加工和人工智能分析,推进河道协同化、智能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