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针对苏台两岸青年交流合作开展调研活动,通过与相关单位访谈、专家咨询、文献查询、网络调研、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问题症结,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工作建议。
问题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负面影响,加之历史原因和台湾当局问题,两岸青年交流合作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需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受政治和疫情因素影响,两岸官方交流、贸易往来、民间交流都受到阻碍,两岸青年交流也逐渐减少。面对新形势,加强苏台两岸青年多元交流仍然是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意义。
二是深度广度需进一步拓展。近年来受疫情影响,两岸青年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的活动持续收缩、覆盖面不断减少,民间交流趋于停滞,客观上影响了两岸青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积极探索疫情防控下丰富两岸青年交流新形式,是需要思考新课题。
三是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尽管近年来,江苏以品牌化引领、项目化推动方式,不断创新两岸青年交流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完善两岸青年交流体系、强化平台阵地建设、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还需要更加系统全面。
具体建议:
在后疫情时代,江苏肩负“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作为对台交流的重要区域,更应坚定不移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更大领域、更大范围上加大两岸青年交流力度和水平,在推进两岸青年融合交流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挖掘历史资源和经济禀赋,常态化多层次开展交流活动。江苏与台湾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南京是孙中山先生奋斗和长眠之地,建筑、史料、文化等“民国”遗迹众多。一直以来,江苏与台湾的经济往来、文化研学、艺术交流等方面活动活跃,人员往来频繁。可以说,江苏与台湾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可以开展两岸青年经贸、文化、科技、体育等多领域交流活动,邀请台湾青年社团开展体验式学习考察活动,让他们深入感受江苏历史人文的熏陶,了解江苏科教资源的丰富和产业发展的优势,增强对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提升交流合作的信心和实效。适时探索两岸青年共同开展公益活动、参与青年志愿服务交流等工作,把两岸青年交流合作不断引向深入。
二、加强两岸组织团体的联系,品牌化搭建交流合作载体平台。积极培育一批青年交流活动项目,通过政府出资、社会参与,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发展并固化若干特色品牌项目。要特别关注两岸新生代群体交流活动平台建设。比如组织台湾大学生暑期赴省研学,采取实习+文化+培训+分享+参访等体验法式,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省内“亲身体验”,从“寻根”到“扎根”。依托台青会平台,积极推动台青会与青企协搭建交流平台,常态化组织开展企业互访、两岸青年文化交流以及竞技类友谊赛等活动,为两岸青年沟通学习、融合资源、展示成果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两岸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发挥网络平台作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以“云交流”等方式,维持两岸交流热度。
三、深化苏台两地青年互学互鉴,长效化健全交流合作工作机制。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江苏始终坚持把两岸深度多元交流作为促进融合发展、庚续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不断搭建各类对台交流平台,逐步形成了系统多元可持续的交流格局。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建议进一步健全我省统筹协调两岸青年交流合作的长效化工作机制,整合相关部门资源渠道,充分发挥我省在文化艺术、社会人文、自然环境、文学创作、地域美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借助省内苏台经贸交流、文化交流活跃的基础,深度拓展与台湾在文化、艺术、影视合作、旅游、餐饮、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在数量、质量、能级上培育一批蕴涵时代精神、诠释江苏形象、彰显地域特色的品牌交流项目,不断开拓江苏对台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