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889 关于实现“两山”转化需加快自然资源家底显化步伐的提案
日期:2023-01-15 提案者:高亚光

调研情况:

目前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国有自然资源核算,二是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从两个体系的关系来看,自然资源是生态产品的供给主体,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空间保障,生态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交易)和价值实现都离不开国土空间规划、各类自然资源底数、权限归属等基础;从各地的核算试点情况来看,两个体系的价值确定目前均缺乏权威和标准,但实物量的确定方面,GEP核算的基础数据非实际测量,更多依靠公式及模型,其核算范围、数据来源受核算人员的主观影响大,各地的核算结果科学性和准确性不强,缺乏公认性和可比性,而自然资源实物量依据于普查监测,基础数据更为真实可靠。

问题分析:

应把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情况作为“两山”转化工作的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但是从制度设计和各地自然资源核算工作情况来看,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概念混淆。社会各界对生态产品的内涵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对自然资源、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计量核算等理解模糊,容易混为一谈,而作为“两山”转化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从中央、省、市各级出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意见或方案来看,虽然都把开展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摸清基数底数作为首要任务,但均未对自然资源、生态产品两者概念、相互关系进行界定和厘清,对自然资源价值核算也未作出明确要求。

二是家底不清。各级各地政府从2018年起每年将国有自然资源管理情况向人大报告,但从报告情况看,自然资源管理基础薄弱、家底不清的共性问题多年来仍未得到实质性的推动和落实。受各类资源数据核查周期长、动态变化大等客观影响,各类资源数量不清、资源底数统计时点滞后,产权界定、确权登记尚未全面深入开展,自然资源尚停留在以实物数量形式反映,价值评估核算仍处于探索阶段,计价标准和会计处理方式尚未统一,资源转化为资产的价值显化久未实现,缺乏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支撑。

三是推动不足。虽然近几年,各级人大都出台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但对国有自然资源的报告内容仍停留在“自然资源总量、重大制度建设、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情况”的笼统规定上,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报工作也没有作出时间要求和核算要求,对自然资源摸底和价值显化工作未形成强力的推动。

具体建议:

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与核心,就是要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即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生产出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江苏省应加快步伐,形成多元发展、特色鲜明的“两山”转化“江苏样本”。为此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对我省《实施方案》进行细化和完善,尤其对自然资源、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计量内容范围、价值核算等作出明晰的界定和要求,形成有指导性、有约束力的工作纲领和实践指南。

2、加快摸清家底。我省确立了“到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框架初步形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基本建立,价值核算结果得到创新应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效拓展,生态产品‘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的问题有效解决”的工作目标,要抓紧制定三年行动规划,将度量难问题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明确时间要求,深入推进各地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和确权工作,加快自然资源底图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数据管理和应用,为生态产品的价值评估和价值实现提供可靠、详实的基础支撑。同时,要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探索和研究,积极吸收借鉴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形成认同度高、科学性强的价值核算技术方法、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推动核算结果的应用。

3、加强统筹协调。在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的同时,省重点支持试点地区在农村土地改革、空间布局规划调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设等工作,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智力保障、信息共享、条线协同力度,推动各项机制得到有效落地试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引领带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