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等工作部署,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提升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点。随着点源污染控制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面源污染所占比例日益提高,引起社会各界重视。降雨是城市面源污染形成的动力因素,城市中降雨形成的径流面源污染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其中初期雨水径流产生的污染物比例较大、浓度高,是除河道内源污染外短期内河道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最大因素。江苏省城镇化率高、城市人口密集且经济及产业高度发达,城市发展带来不透水面增加,区域降水相对充沛,导致由城市地表径流引起的城市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因此,控制降雨径流污染、开展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治理是高效利用雨水资源、提升江苏省水体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问题分析:
1、降雨径流污染的有效防治及统筹规划仍待完善。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存在时空分布广、污染成分复杂、影响因素多且相互影响,不同地区雨水径流污染特点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已有治理方法的普适性有限,必须因地制宜,针对某一地区开展系统的研究,才能为该地区雨水径流污染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的建议。此外现有的很多防治措施大多只考虑工程本身,没有从水环境治理整体布局的角度去规划、设计和实施。
2、城市开发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的和谐发展仍需协调。江苏省城市化水平高,雨水排水体系、河网泵闸体系建设已较为完善,海绵城市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先发优势高。但江苏省土地利用紧张,没有太多的土地资源在城市内可以大规模规划水环境治理措施,城市管网系统情况复杂,水环境也较为脆弱,同时兼顾江苏省城市开发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的要求较难。
3、高效率、低耗能、低碳环保的治理举措还需提出。江苏省水环境治理经验丰富,在近四十年的水环境治理与保护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上江苏省水质状况依然严峻。近年来一直侧重于通过点源污染整治、控源截污、引调水进行活水补水、调水冲污等手段作为城区水环境治理的主要举措,开展的许多水质提升工程耗能高、不低碳环保。
具体建议:
1、深入开展江苏省降雨径流污染现状调查研究。开展江苏省各类水质测站基础信息管理和监测数据归集,依托智慧水务工程,江苏省各市生态环境局拟构建初期雨水污染负荷预测模型、搭建了污水统筹调度模型框架,对初期雨水径流水质全过程监测,分析污染负荷组成与发生机制,开展降雨径流污染来源解析,提出污染负荷消减与控制对策,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多角度削减城区初期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对初期雨水进行初步处理,通过建设沉淀池减少溢流、研发降雨初期雨水径流智能收集方案截留初期雨水削减污峰、设置初期弃流过滤装置,将降雨初期雨水弃流至污水管道,降雨后期污染程度较轻的雨水经过截污挂篮截留水中的悬浮物、固体颗粒杂质后,再直接排入自然承受水体。
3、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面源污染的智慧化治理。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水环境监测中是水环境防治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集成智慧井盖、水质传感器、5G物联网等技术完成排水管网径流污染长期连续自动监测试点,构建大数据库,建立监控网络数据分级共享,初步建成水环境智慧监测系统和调度系统,让科技创新助力城市面源污染智慧化治理。
4、开展科技项目攻关,鼓励公众参与,拓宽公众监督渠道。开展科技攻关,研发相关控制措施和优化设计,为初期雨水污染防治的前端、中端和后端的系统防治工程提供科技支撑;鼓励公众参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要特别重视法规、政策、管理和教育等非工程性措施的建设,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