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此前,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中央宣传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也提出“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近年来,围绕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全省各地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工作。江苏雕塑精品展先后走进苏州市李公堤商业街和连云港市民主路文化街,一件件精美的雕塑作品向人们传递出艺术的感染力,让艺术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位于江苏大剧院西侧的宪法广场于近期落成,雕塑与建筑交相辉映,巧妙地进行法治内涵植入与文化再造,既富含法治精神,又极具南京区域文化特色。前不久,立足本土文化,艺术美丽乡村的江苏青年雕塑园正式对外开放,用文化提升区域影响,提升地区软实力,等等。近年来,江苏城乡雕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照《意见》和《规划》的文件精神,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问题分析:
一是雕塑文化的精品建设不足。目前,我省雕塑文化建设中粗制滥造的现象仍随处可见。尤其是“商品式”的“抽象雕塑”建设方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违背了公共雕塑创作的艺术规律,割裂了形式与内容的逻辑关系,忽视了主题内容与环境尽管的和谐统一,大大降低了公共雕塑的文化功能,甚至还可能起到反作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二是雕塑的地域文化特色欠缺。从整体来看,江苏城乡公共空间建设仍然以硬质服务为主,对于地区文化塑造的关注度还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国家有国家的底色,地方有地方的特色,徐州的楚汉文化,扬州的淮扬文化,南京的金陵文化,苏锡常地区的东吴文化,以及连云港、盐城、南通等沿海城市的海洋文化等,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经过改革开放后四十余年的发展,一些地方的雕塑文化特色消失了,千城一面,到哪看都一样。文化特色消失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没有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
三是地区雕塑文化发展不平衡。当前江苏雕塑文化发展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区别较大。从整体数量来看,公共雕塑文化建设呈现出“城市大于乡村,南方大于北方”等不平衡的现象。尽管随着江苏省印发《关于“十四五”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的出台,乡村公共雕塑开始崭露头角,但整体规模仍然与城市雕塑有较大差距。基于历史原因,各地区的雕塑文化建设也参差不齐,精品工程相对较少。
新时代江苏城乡雕塑发展需要突破原有的商业化、散点式、粗放型特点,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江苏文化传统深厚,各具地方特色,融入城乡公共雕塑文化建设的辨识度、叙事性和灵活性极强。
具体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合理规划。建议相关部门讨论制定《江苏省关于加强人文公园规划建设中公共雕塑实施的规定》与地方性公共雕塑文化建设办法等切实有效的法规,进一步明确在城乡规划编制的顶层设计中用于公共雕塑文化建设的区域范围、建设主体、管理权属、维护责任等内容,保障公共雕塑等文化项目的比重和实施空间,通过完善的法制规范公共美育文化资源不受挤压,让艺术真正为人民服务。通过合理布局公共雕塑的方式,向人民群众诉说历史故事,传扬文化精神,传播时代声音,从而进一步呈现地域特征,增强空间层次和文化内涵。
二、挖掘区域文化,塑造品牌特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文化是一片乡村的根。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人文气息,公共雕塑是呈现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公共雕塑实践工作时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不仅能够满足城乡文化体系建设要求,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环境空间的经营方式。地域文化的历史和符号是长久积淀而成的,在城乡雕塑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环境雕塑的辨识度,塑造区域文化品牌。在公共雕塑实施的过程中,应聚集艺术、历史、文学、哲学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对其中的人、事、物以及典故、纹样等符号可以进行提炼和归纳,在公共雕塑设计中加以传承和发展,最终强化和构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时代印记。
三、坚持人民导向,艺术服务人民。
公共雕塑文化建设也应以人民为中心而展开,题材内容应贴近新时代人民生活,具体说来可分“两步走”。一方面,通过城市雕塑公园和乡村雕塑小镇建设,精心打造公共雕塑文化精品工程,让公共雕塑全面参与人民的生产生活,让群众生活走进艺术,形成品牌效应和样板工程,让城乡建设中亮“点”纷呈。另一方面,合理规划公共雕塑亮“点”工程,“点”动成“线”,“点”“线”联动,构筑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公共文化环境风光带,使之成为历史文脉传承和地域文化叙事的“网红打卡地”和“学习强国”高地,贴近人民,亲近人民,服务人民,让人民产生文化的满足感、自豪感和力量感,点亮城乡文化脉络。通过城乡雕塑的公共实践,让人民感受艺术、热爱艺术、拥抱艺术,体味公共雕塑之美,自觉传承和创新江苏文化,为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注入新时代的充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