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17年,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 2022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时代“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了“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等作为政府工作重点,要求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等的保护工作。上述工作的顺利进行,将有助于全方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在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个村镇及一条街区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为一座座独具中国传统风格的单体建筑。不同于西方古典建筑的石质结构,中国古建筑是用木、砖、瓦等材料构筑起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的建筑形式。这种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形式自成体系,并对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建筑风格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古建筑也与意大利的罗马建筑、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中国古建筑在结构上具备良好的稳定性,这得益于木材优越的力学性能。近年来,古建筑保护、传承等系列政策的出台,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面对有形的古建筑遗存,其保存状况的优劣容易得到世人的关注。而对于无形的古建筑技艺,其保护与传承工作则极易被我们所忽视。
古建筑技艺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并逐步完善的营造技术、修缮技术的提炼与总结,包括材料的选用与加工、构件的制作与安装、零部件的维修与更换等诸多方面的工艺。按照传统的专业分工,可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砖作、瓦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及裱糊作等十几个门类。现今我国熟练掌握古建筑营建、修缮等技艺的匠师多年事已高,古建匠师的相关待遇、配套设施等对比其他建筑行业从业无明显优势甚至略低。因此,古建筑行业在吸引青年人才的竞争中落后于其他行业,初步显示出人才断层之迹象。以小木作为例,省内古建维修中的小木基本已被东阳机雕垄断,造成千房一面,部分地域文化元素在维修后反致湮没。可见,古建筑技艺的传承问题迫在眉睫,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问题分析:
重视古建筑技艺传承,应强调古建筑技艺传承的规范化要求。此处“规范”,不仅指对古建筑技艺的规范,还应指对古建筑技艺传承过程的规范。古建筑技艺传承的规范,还应在技艺传承过程中分阶段对其加以严格把控。在技艺传承前,应由各古建筑专业分工的老匠师、学者组成专家组,对身怀各项技艺的传承人进行评审,并帮助其将所怀技艺进行规范化处理,保证古建筑技艺在传承前符合行业规范。在技艺传承过程中,应挑选出具有良好古建筑从业天赋的青年匠师,并由技艺传承人根据特定规范对其倾囊相授。在传授古建筑技艺后,技艺传承人应对青年匠师在之后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与检验,确保技艺的传承符合行业规范。与此同时,主管部门应对省内古建筑技艺传承保护切实地承担起责任。
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领域,非遗的管理构架和体系是相对完善的。但在省内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统营造技艺中仅有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徐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扬州园林营造技艺等寥寥数项,其中徐州民居还属于扩展项目。而营造技艺中专业门类繁杂、工艺特点及传承方式、匠师各异,过于庞杂的范围很难使其得到规范、有效的传承。
中国古建筑技艺源远流长,是我国悠久建筑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好我国古建筑遗存的同时,也应重视古建筑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将这份“无形”的遗产保护好、传承好是我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保护好、传承好古建筑技艺固然重要,规范古建筑技艺传承亦不可忽略。只有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古建筑技艺的传承工作,并在传承过程中将其规范化,这样我们才能守护好先辈留给我们后代的宝贵财富。长路漫漫,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具体建议:
1、主管部门对省内古建营造主要流派按传统分工,对各技术门类的工艺特征及传承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整理成册并制定保护规划;
2、指导相关地区及技艺传人按专业门类进行非遗申报,使其纳入非遗保护和传承体系;
3、在省内的古建维保工程项目中明确提出对传统技艺的工艺要求,并将其纳入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