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新冠疫情以来,文旅行业受到严重影响,文旅企业市场信心不足,游客出行意愿受挫,文旅产品供给受限,2020年以来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同比下降约20%。随着各地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文旅业有望迎来复苏。
问题分析:
但三年疫情,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传统文旅业态粗放式增长方式难以持续,陈旧化服务管理模式难以为继,加之旅行社、文化演出等行业面临资金困难、人才流失等问题,带来了市场波动、新老产业交替、行业洗牌等一系列需要科学研判、合理引导、规范管理的新问题。
具体建议:
后疫情时代文旅业要健康复苏并振兴,需适应新趋势新变化,深耕自身资源,走“产品为王、精准传播、数字赋能”的路子。为此,建议:
一、强链补链,促进产业融合纵深发展
加快文旅集聚区发展。以国家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抓手,突出在优化管理机制上做文章,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挖掘文化内涵,鼓励开展非遗进街区、进文旅商综合体,以非遗活化利用、小剧场和工艺美术打造文旅新空间;优先对接和推荐文化和旅游业的首店、首演、首映、首展、首秀、首创在文旅集聚区落地;支持国内外著名品牌产品在文旅集聚区开设旗舰店、概念店、专卖店、体验店。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抓龙头企业,发挥大企业拉动作用,聚焦文旅各行业前三十强的重点单位,建立文旅行业重点单位库,持续跟踪,加强调度和点对点对接服务,持续提升行业发展动能。抓专精特新文旅企业,参照工信部专精特新企业标准,从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 新颖化角度设置文旅企业相关评价标准,开展企业筛选、企业申报、企业认定、发布等方面的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重培育挖潜力,塑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二、创新产品供给,构建多元化文旅业态
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发挥文博资源优势。鼓励相关城市开展“博物馆之城”建设,深化馆校合作,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建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库和网上博物馆资源平台,推动线下实体展览与线上展览结合互动。进一步丰富产品业态。建议引导传统景区强化场景营造和内容创造,推出后备箱集市、帐篷营地、低空飞行营地等深度体验项目,引导酒店及度假区要进一步开发微度假产品,提升吸引力。
三、创新科技应用,深耕智慧文旅蓝海
利用数字赋能文旅,构建全要素全领域的智慧化应用场景,提供精准服务,提高管理效能。以数字科技实现客流“标签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潜在客户,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精准营销,有效增强文旅场所黏性,促进“二次消费”,达到“客流有限、消费无限”的效果。以信息化手段实现文旅服务“数字化”。进一步扩大江苏文旅“一卡通”覆盖范围,推动文旅场所 “一卡通行”,推进重点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5G建设力度,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全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 4G/5G网络和互联网售票全覆盖。
四、创新营销模式,突出新媒体精准传播
传播策略精准化。导入用户思维,注重市场细分,加强大数据分析,推动线上传播与线下引流有效转换,扩大传播的辐射带动效应,让旅游产品或景区目的地与游客市场同频共振。传播内容品牌化。以“水韵江苏”为统领品牌,制定国内外交流推广整体计划,塑造江苏文旅整体形象;在各地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的基础上加强统筹,形成江苏文化旅游美食节整体方案,分季推广各城市特色和串联整合的线路产品。传播方式全媒体化。用好抖音、快手等视听新媒体,将直播、短视频等作为快速传播的发力点,培育本土文化和旅游宣传达人,进行话题策划、创意营销,形成一批江苏网红打卡点,跨界推广江苏文化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