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集体经济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发展集体经济以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题中之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一批以发展乡镇企业、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的经济强村脱颖而出,但是当前在新的经济环境条件下,一些起步迟、动作慢的村集体经济状况不容乐观。
2021年我省农民收入达到2.68万元,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16:1。全省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我省大力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积极打造8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全省10亿元以上县域产业185个,全国产业强镇64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86个。
调研中发现村级集体经济遇到的问题有:
(一)村级经济发展不均衡。一是各市、区发展不均衡。以苏州市为例,2021年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区的村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18万、1391万、1080万、1058万、817万,差距较为明显。二是镇与镇发展不均衡。以张家港市为例,2021年村可支配收入镇平均值最高的是南丰镇2601万元,最低的是双山香山602万元;增幅最大的是大新镇,村均增幅33.6%,增幅最小的是双山香山,村均增幅0.5%。三是村与村发展不均衡。以张家港市为例,2021年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为南丰镇永联村24713万元,最低的为金港街道张家港村282万元,相差87.63倍;即便是同一镇区,差距也极为悬殊,以张家港市杨舍镇为例,2021年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为农联村10166万元,最低的为仓基社区674万元,相差15.08倍。
(二)村级经济收支平衡困难。一是增收前景不佳。农村集体经济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集体经营性收入、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集体经营性收入占比较高。当前集体经营性收入主要包括标准型厂房、三产商业用房以及土地等资产资源的租赁收入,结构相对单一,且受到土地政策制约,继续扩大租赁收入既不现实也不经济。二是支出压力增大。目前村集体美丽乡村建设、环境卫生保洁、医疗养老服务等项目投入日益增多,干部报酬、村日常运转等经费也逐年提升,村集体刚性支出增长较大。
(三)村级经济发展动能不足。载体资源日益紧缺。社区服务用房和经营性物业用房“一村二楼宇”政策给一些村集体重新获得了载体资源,然而随着“三优三保”及城市更新等措施推进,很多村集体原有的厂房、门面房逐渐被拆迁,按照产业用地提质增效的要求,村级合作社乃至村联体公司新增项目用地已非常困难;三产商业用房的投资回报率难以把控,村级经济保持增长的潜力亟需挖潜。
(四)村级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很多村或村联体仅可应付小型项目,不少村干部兼职村联体公司工作人员则会暴露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到较大的建设项目往往要求助于所在镇(街道)政府。
问题分析:
一是发展理念待提升。部分村领导班子“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还局限于在村域范围内找资源的思维,缺乏通过市场化获取发展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二是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当下,很多村工作人员聚焦于农村治理,对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心无力。此外,村工作人员的流动性较强。
三是缺乏支撑产业。薄弱村无力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和项目投资建设,导致与经济强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是发展模式待完善。近年来,抱团发展成为村级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但缺乏科学有效的会商决策机制和权责统一的利益分配机制,在项目实施和管理往往困难重重;农文旅融合则需依托特色资源禀赋,投资周期较长,投资前景不确定,难以在短期内有效助推村集体经济。
具体建议:
(一)加大政策供给,逐步实现村级经济均衡发展。建议以更大的政策帮扶力度支持经济强村勇立潮头,支持一般村、相对薄弱村稳步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帮扶。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需要增加大量的土地和配套投资,一方面强化土地供给,优化土地供给方式,探索安排适量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项目,并重点向相对薄弱村倾斜。另一方面落实税费优惠,支持村级联合体组建各类劳务公司、物业公司,为政府、企业、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等提供社区服务、后勤保障及其他有偿服务,对村级集体物业项目建设、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涉及到的属市级收取的行政性规费,要研究落实减免政策。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所缴纳的各类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可以按村经济发展情况予以返还,用于扶持集体经济的发展。二是列出帮扶清单。统筹省、市、县三级资源联动支持,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等分类帮扶,主要领导挂钩帮扶,建立健全长效考核机制,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镇、街道党委书记述职评议考核。三是进一步优化帮扶措施。很多帮扶主体并不具备单独帮扶的能力,建议以一家帮扶主体牵头几家主体辅助的模式,以薄弱原因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联合对薄弱村实施精准帮扶。
(二)探索创新路径,激活村级经济发展动力。一是要丰富拓展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村级经济+”模式,促进村级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如支持有资源禀赋的村集体创办特色种养、电子商务、农超直供、中央厨房等新型融合业态,积极联动企业、机关,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业务。二是要强化市场参与导向。鼓励村集体积极探索“飞地”抱团项目,通过司法拍卖、联合竞买、协议收购等方式,抢抓更多市场资源;积极深化村企联建,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优势,挖掘结对村的优势资源,定向帮扶产业载体项目。三是创新平台赋能机制。强化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在规范流转交易、盘活存量资源、促进增值溢价等方面的作用,推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流转体系,进一步拓展农村产权交易范围,推行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丰富交易品种,实现应进必进。
(三)整合集成资源,增添村级经济发展后劲。一是村集体存量资产提质增效。鼓励村集体引入社会资本、产业运营商或镇级资产经营性公司,对符合原地更新的村级工业区,定向建设多层、高层标准型厂房,力争100%出租率;鼓励村集体引进职业化、市场化的经营团队或定向资产委托给镇级资产公司,提升运营水平,提高租金回报率。二是探索村级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在现有村级联合体基础上,探索合资合作成立镇集体经济发展公司,镇级部门可针对性选派财务、建设、招商方面专业人才到公司任职,打通镇、村资产壁垒,进一步提升项目开发能力、资本运作水平和资产经营质效,实现企业化高效运作;结合清理政府隐性债务,市、镇两级部门可以研究将更多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养老、卫生等),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采用村建镇租的模式,提升资产运营效率。三是探索片区协同发展。聚焦各村资金、资产和资源整合优势,着力构建与区域发展定位相匹配、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与推动共同富裕相联结的新型集体经济长效发展模式。
(四)强化队伍建设,锻造村级经济发展主力军。一是要加大对包括农村道路交通、通信设施、农村物流、水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创造环境吸引本村或周边地区青年回村创业。二是要引导涉农科研单位、职业院校以及科技特派员推广适宜技术品种、培训相关人员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市、镇两级农业部门定期组织村集体负责人外出学习开拓视野,参加乡村振兴、项目落地的实操培训。三是扩大人才储备渠道。优先从本村致富能手、本乡大学毕业生等群体挑选纳入村干部后备人才队伍;大胆选用懂经营、善管理、有担当的发展带头人,选优配强一般村、相对薄弱村村干部队伍。四是探索建立集体收入增长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绩效报酬挂钩机制,激发村级经济发展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