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加速器”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发展数字经济,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问题分析:
江苏数字经济发展起步早、发展快,总体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但同时,江苏数字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短板,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从产业来看,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规模和增速领跑全国,电子商务、数字金融、工业互联网等仍与京沪浙粤存在一定差距;全省虽然数字技术企业众多,但缺少“引领型”龙头企业,2021年全国智能制造50强中江苏没有企业入围前10强。从区域来看,沿长江经济带已逐步形成合理化布局、差异化竞争的产业梯队,但苏北地区仍然受到产业集聚度低、数字融合不足等瓶颈制约。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压舱石,有能力也有义务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勇立潮头、展现更大作为。
具体建议:
一、进一步抓好顶层设计进行高位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了《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等,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为“十四五”时期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2022年12月出台的“数据二十条”,首次明确提出了数据产权、数据流通和交易、数据要素收益分配和数据要素治理等四个方面的制度框架,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搭建了“四梁八柱”。我省也应加强科学谋划,在整合现有政策基础上,抓紧出台我省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产业政策,引导和推进我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
二、促进与实体经济融合赋能企业发展。实体经济强、产业基础厚是江苏发展的优势。我省在发展数字经济过程中,应重视将数字经济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实体化发展,更多地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在这方面,我省已提出“打造数实融合第一省”新目标,启动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瞄准“数”“实”结合推进10大工程。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引导各领域加强数字融合、加大研发投入、强化自主创新,鼓励建立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等问题,考虑设立数字化转型基金,对具有普惠性、公共性和通用性的数字化产品进行基金支持和财政补贴,通过税收抵扣、政策采购和政策性贷款等方式,支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扎实推进数字产业化,巩固提升电子、软件等基础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全域赋能。
三、搭建数字化发展的引领性示范(试验)区。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确定浙江、河北(雄安新区)、福建、广东、重庆市、四川等6个“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江苏也应参照国家的模式,结合全省数字产业的布局情况和发展定位以及各地产业特色,打造数字经济“试验区”或“示范区”,对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设立“示范区”,对数字经济欠发展地区,可以在优势产业或特色行业设立“试验区”,提供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培育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型龙头,再“由点到面”推广到其他地区和领域,以示范区、试验区带动全域发展。如,连云港港作为江苏真正意义上的海港,是公铁水海空管全物流业态全部具备的港口,是国家明确的国际枢纽海港,是全省重要的资源,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省区域发展上具有战略作用。但连云港港目前数字化水平明显偏低,通信网络等软硬件设施已严重滞后,给依托连云港进出的货物和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不便。建议设立连云港港为数字化转型“试验区”,从省级层面下任务、出政策、定规范、严要求推动连云港港口的数字化转型,让其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西部地区、苏北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大力支持平台经济撬动产业发展。互联网时代,平台具有生杀与夺权力,它的资源整合能力、网络动员能力、智能匹配能力、全方位赋能能力是独步天下的,谁控制了互联网平台,谁就具备了实时跟踪、全面掌控全球产业发展命脉的实力。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可以说平台为王、无平台不经济的理念已经深深的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平台企业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整个阿里巴巴集团以及蚂蚁金服集团对杭州GDP的贡献值至少达到15%以上,甚至更高。目前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台已经超过50万家,虽然我省也出现了港港通平台、会计云服务平台、农产品智能托盘服务平台等平台企业,但规模偏小,不被重视,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我省在这方面要明显落后于浙江、广东、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甚至还低于安徽。建议深化应用“平台化”发展模式,加强平台的引培力度,依托平台加快数字经济产业要素集聚,构建产业发展生态,促进数字经济爆发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