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要素,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自2021年放开“三孩政策”以来,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政策持续优化,但总和生育率下降趋势未能减缓,部分育龄人群生育意愿持续下降,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从趋势上看,人口生育率持续下降,长期外溢效应将持续放大。近年来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快速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2021年仅为1.15,逐步远离保持人口平衡的总和生育率水平2.1,然而应对现状的政策供给不足,新生人口对社会的支撑将在未来持续减弱。同时,我省特别是部分城市,出生人口数量持续下滑,对区域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影响巨大。
(二)从深度上看,育龄人群需求与支持政策供给能力持续分化,不相适应。“不想生”与“不能生”问题并存,成为影响新增人口数量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生育和抚育成本的增速持续加快,孕期保健、生育保障以及教育抚育成本和时间等问题不断涌现,托幼难和基础教育压力加大等问题突出,极大降低了社会生育意愿,而对应的支持政策供给严重不足,精准性不够。同时,不孕不育高发、辅助生殖率持续走高但保障不足,不孕不育人群保障措施供给能力也较为滞后。我国今年首次明确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部分地区如北京、浙江、四川等积极响应,但我省推进落实力度仍有待加强。
问题分析:
更为重要的是,生育、养育、教育相关政策的联动和实施往往处在管理分离、缺少协调的状态,难以形成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多点推动。因此,打造我省“三育一体”的生育友好支持体系,对充分释放生育潜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建议:
1.加强生育保障,多层次完善生育全程医疗保障服务:
——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健制度覆盖面,满足群众基本生殖健康保障需求。充分考量不孕不育诊疗项目的普适性、成本效益和实施难度,分阶段、渐进式推动不孕不育诊疗费用纳入医保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如先纳入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基础性项目,取消相关项目医保报销年龄限制等,破解“不能生”的困局。
——充分发挥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作用,满足群众多元化生殖健康保障需求。对于医保目录外生殖保健服务的合理医疗费用如个性化辅助生殖服务、高危孕产妇、高危新生儿保健服务等项目费用纳入保障范围,如设立“苏育宝”类商业保险,提供个体性健康保障服务。
2.加强养育保障,高质量打造普惠托育生态圈:
——创新调整托育服务模式,从政府引导逐步转变为政府主导,提高政府参与托育的深度。建议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采取稳步渐进的方式,先从户籍人口、2-3岁幼儿的托育服务开始谋划,逐步将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幼有所育”迈向“幼有善育”。
——推动多方参与,差异化补贴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通过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降低托育机构的运营成本,引入评价认证制度加强监管,并根据评价认证结果采取差异化的补贴方式。
——丰富专业人才队伍,确保高质量托育服务供给。倡导有条件本科院校开设专升本托育专业,甚至应用型硕士点,促进托育行业学历提升。建立多层次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各方实践教学资源,提升专业培训质量,保证托育服务供给。
3.加强教育保障,全方位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推动教育公平、优质、普及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适度向重点地区倾斜,落实师资共享、经验交流、结对帮扶等措施,实现义务教育同质化。快速扩充高中学位,着力破解高中阶段学校学位、床位、餐位不足的问题,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发展。
——实施多元化培养,拓宽升学成才途径。倡导高中阶段学校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鼓励开设国际班、艺术班等特色班级,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与高校合作办学联合育人,开放专业人才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通道,拓宽升学途径。
4.坚持系统观念,合力打造“三育一体”支持体系:
——综合施策、协调联动,织密生育养育教育保障网。充分考虑生育支持政策联动效应,贯通生育、养育、教育环节,整体性规划关键关联措施多点推进、共同落实,实现政策功能互补与优势叠加。
——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三育一体”便民服务集成平台。建立孕妇全生育周期及婴幼儿生命早期的健康护理档案,推进跨部门数据共享。聚焦生育周期群众办多证、跑多地问题,整合流程,推行业务联办,助力便民服务“一链直达”。
通过以上组合措施的落实,有望逐步构建经济社会文化因素全覆盖、成长周期全覆盖的我省“三育一体”支持体系,从生育、养育、教育全视角促进三孩生育政策落实落细,在国内率先提出延缓和解决人口生育问题的江苏模式,促进人口结构长期健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