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756 关于优化我省农村污水治理模式的提案
日期:2023-01-16 提案者:嵇卿等2人

调研情况:

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长,污水成分也日趋复杂,未经处理的农村生活污水不仅对农村居民健康产生影响,同时也是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逐步提高农村污水治理覆盖率成为乡村振兴政策的趋势和导向。2025年底,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要求达到40%,我省则要达到55%。

在前期的建设过程中,我省的试点村大多为离集镇较远的自然村,在多年的治理工作中也基本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工艺,除传统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外,还有净化槽处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滤池等工艺,为了保证处理出水的稳定性,有时候也根据实际需要将工艺相结合。随着治理范围的不断扩大,目前我省集镇村也进入整治范围,集镇村居民密集,房屋间隔较小且老旧,雨污混流情况严重且大多为暗管,给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问题分析:

一、部分集镇村房屋和道路年代久远,巷弄较窄,房屋密度大,很多房屋之间基本靠在一起,通过传统的开挖式重力流污水收集系统进行污水的收集处理难度极大。一方面,部分巷弄过窄,完全不具备机械开挖的条件,只能采用人工开挖,增加施工难度的同时施工成本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在村里较宽的路面上如采用机械破碎开挖,机械的震动和开挖对周边土体的扰动均会对周边老旧房屋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裂缝甚至坍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因原排水管线建设年代较为久远,没有实施雨污分流,大多数集镇村雨污混流情况严重。集镇村大多数居民的污水管道都是直通村里的暗渠、明渠等,这些由青石板盖着的老沟渠除了收集家家户户的污水,也是村里收集雨水的唯一渠道,日积月累渠道内已有较厚的淤泥和垃圾堆积,不仅严重影响沟渠排水效果,还经常散发恶臭影响周边人居环境,成为乡村治理的痛点和堵点。

三、集镇村老旧房屋多,其中也有需要重点保护的文物住宅,部分青石板更是历经沧桑,见证了自然村的日渐兴旺,是村里不可或缺的一张名片,如何在施工过程中更好保护文物和重点古建筑成为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和难题。

具体建议:

一、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应因地制宜,治理模式不能一刀切更不能盲目复制。总体还是应按照“能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的原则,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具备接管条件的,优先通过管网将农户生活污水输送至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置。不具备接管条件的,在农户居住集中区域就地就近建设小型集中式污水处理站点,进行统一收集处理。目前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江苏省已出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更加贴合农村污水治理的实际情况。如确实遇到实施条件较差或是开挖安全隐患较大的自然村,可以结合利用末端截流(投资较低且施工难度低但污水处理不彻底,雨天污水很难有效收集,不建议大范围推广)、压力管道配合提升井、泵站多级提升(施工难度低但增加提升设备无疑大幅度提高建设及运维成本)或者真空负压管道(在南通市通州区金新街道朝东圩村、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试点村、泰兴市镇村生活污水治理、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整岛覆盖污水治理等项目均有使用,因没有高程限制施工难度大大降低,但建设成本和后期运维成本均大大增加)等实施治理。总体来说,模式的选取应综合研判,行业指导部门应针对集镇村的污水治理模式给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各主体应在实施前邀请业内专家对方案进行全面评估,争取求得投资、实施难度、运维难度等多方面的相对平衡。

二、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水渠,优化设计方案,让见证历史的水渠成为新时代集镇村的“综合管廊”。在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时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盖板下的水渠,可适当结合自来水管线、燃气管道等地下管线拓宽改造的敷设任务,将各有关部门的地下管线建设任务进行统筹,整合相关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建立统一的建设平台,避免多头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建设与运维脱节可能引起的后续移交矛盾。此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近期重在建设,远期考虑重在运维,没有专业的队伍对管网、设施进行定期的疏通维护管理,久而久之收水及处理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晒太阳”工程。建议实施前充分论证并确定后期运维资金的落实情况,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为后期长效管护工作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

三、文物和重点古建筑是历史的传承,更是一张不可多得的属地名片。建议在后期集镇村治理过程中邀请各部门、相关专家科学规划、充分论证,进行项目升级和结合,可以将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等有机结合,也可围绕文物建筑专门打造片区提升方案,既要做好污水治理,更要提升村庄的整体环境和群众满意度,增强综合示范效应,真正达到“治理一个村庄、造就一个景点、形成一片风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