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省委赋予南通“发挥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努力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新使命新定位,“支点”的支撑力、“增长极”的后劲怎么来?关键在创新。南通在“一枢纽五城市”主攻方向中,把“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位居“五城市”之首。优化资源配置,引进布局建设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障,是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源头活水,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功能定位的有力支撑。
问题分析:
高校、科研院所肩负着立德树人、开展科学研究、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汇聚智力资源的高端平台,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南通作为教育之乡,基础教育全国有名,但是高层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南通创新发展的瓶颈之痛。江苏省本科高校77所,南通市仅2所。其中,211工程大学18家(含合作办学7家),南通无一家。省内有中科院系统科研机构9所,南通无一家。江苏部属科研机构56家,其中苏南53家、苏中1家、苏北2家,南通无一家。江苏省属科研机构83家,其中苏南66家、苏中4家、苏北13家,南通仅2家。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28家,其中南京22家、苏州、无锡、徐州各2家,南通无一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空白,已经成为南通作为战略支点的一个最大短板,也是高层次高端人才难以集聚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极大地制约着南通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进度和水平。
同时,南通在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区域科技合作协同程度不高,区域科技合作缺乏引领创新的统筹机制和政策环境,各地争夺优质创新资源有时还是拼政策、拼成本的同质化竞争,需要从更高层面进行统筹谋划与布局,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推动全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
具体建议:
一是优化布局高校科研院所。建议从省级层面强化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统筹,根据省内各地产业特色、区位特点和发展需求,对需要设立省内异地校区的高校,纳入本省高校设置规划,统一协调配置,适当向南通等高校资源短缺但发展战略方位关键的地区倾斜布局。支持部属科研机构在南通建设分支机构。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结合南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情况,加强与南通的产学研合作,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整体提升区域教育服务、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为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支持南通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科技部正在将原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时,建议促进产学研融通发展,鼓励跨区域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均衡配置资源,带动南通等尚无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地区实现零的突破。支持省内龙头企业牵头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立省实验室培育库,按照“一市一产业”开展省级实验室培育,指导支持南通在光电产业、船舶海工等领域择优探索实验室建设。
三是强化全省科技资源统筹配置。树立科技创新“全省一盘棋”理念,打破苏南、苏中、苏北区域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痛点,在省内沿江沿海地区复制推广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创新矩阵”,按照产业匹配度关系,建立跨江产业联动、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鼓励长三角城市群建立互通共享机制,实现错位发展,支持南通联动江海发挥沿江科创带引领作用,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示范,按照“南通沿江科创带1.0、江苏北沿江科创带2.0、长三角沿江创新发展带3.0”的“三步走”战略,打造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试点示范品牌。围绕江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全省科技资源配置,逐步实现省内科技资源共用、科学成果共享、科学数据开放、科创载体联建、科技人才互通,为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科技支撑,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