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715 关于高等学校“有组织科研”亟须加强的提案
日期:2023-01-16 提案者:陆延青等2人

调研情况:

高等学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高校数量众多,力量雄厚。立足新发展阶段,我省高校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核心追求,在继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更好服务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需求。

长期以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我省重点高校,通过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等形式开展有组织科研,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国家贡献愈加凸显,但与国家要求、社会期待,与江苏坚持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建设的目标相比尚有差距。贡献度、影响力还不够高,有组织科研的推进仍存在诸多问题。

问题分析:

一、有组织科研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性布局。特别是文理综合性高校,优势基础学科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存在匹配度不高、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学科发展在积极对接国家、地方重大需求方面的主动性不够强,对学科发展的前瞻部署还不够,未能与时俱进对学科建设进行主动谋划和动态优化,有组织体系化布局不足,从而导致高校科研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尚显不足。

二、有组织科研缺乏体制机制支撑保障。学校现行学科导向的松散型科研组织模式及其配套的体制机制,虽然促进了学科体系的全面发展,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创新成果。然而,应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时,却难以集聚科技资源形成攻坚克难的创新合力。现有的评聘机制难以吸引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分类评价以及基于团队、平台的考核与职称评审机制尚未到位。科研资源配置方面,也存在“撒胡椒面”现象,对国家重大需求和重点人才团队的持续投入不足。

三、重点科研平台尚未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排头兵作用。科研平台是“有组织科研”的主要实施者和重要载体,但目前各类平台重申报、轻建设的情况仍较为突出。研究方向和科研组织形式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尚未形成“围绕目标-组建团队-合力攻关”的有组织科研模式。平台获得支撑其发展的配套资源不足,也是难以开展有组织科研所面临的显著问题。

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链条亟待打通。虽然高校与地方、企业共建的政产学研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或各类服务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然而高校整体上还未形成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创新链条上从基础研究到创造技术的环节中还存在一些堵点和短板,由此导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仍明显不足,代表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不高,实验成果与产品转化之间存在脱节,缺乏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具体建议:

鉴于此,我省高校须紧扣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聚焦“四个面向”布局科技创新工作,以推进全链条创新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强化支撑能力为抓手,全力保障“有组织科研”工作有效推进。

一、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加强有组织科研。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科技领域的研发需求,从顶层遴选若干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构建多学科科研团队,开启从基础到应用的贯通式研究,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提供有效的科技解决方案。

二、强化体制机制保障,鼓励有组织科研。加快建立以创新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制度;针对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研项目制定分类评价办法;探索下放考核评聘权力及多元化聘任路径,广泛吸纳各类实验技术、工程技术、技术转移类人才,探索建立不同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薪酬定级和职位晋升制度。

三、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支撑有组织科研。强化科研平台建设的目标导向,构建“高水平、体系化”平台体系。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优化和调整重点科研平台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与研究方向,强化国重等在科研活动和队伍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全力建设苏州国家实验室,积极鼓励我省高校与国家实验室、国创中心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形成定位清晰、支撑有力、开放共享、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和层次化的有组织科研体系。

四、充分发挥领军科学家作用,引领有组织科研。领军科学家对于学科未来发展有着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是衔接创新力量与国家规划和科研任务的关键节点,是有组织科研工作开展的具体组织者。建议加强科创与组织、人事部门的通力协作,强化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一、二层次培养对象的综合支持力度,持续给予更多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扩大他们在组织科研团队和任务过程中的自主权。同时,探索“揭榜挂帅”新机制,通过加强与科技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组建以重大任务、关键问题为导向的领军科学家协同攻关大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