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江苏全省拥有三级医院总数207所,其中三甲医院90所,三级县医院50所。全省98.5%县级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85%的县级医院达到推荐标准,均位列全国第一。全省各大医院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55个,数量位列无国家委属综合医院省份第一位。江苏在全国较早开展了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建成69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覆盖了主要临床学科,并带动各医院持续加强专科建设,重症医学、肺移植、血液病、皮肤病、康复医学等专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江苏省虽然医学院校众多、三甲大医院林立,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处于全国前列。
问题分析:
与北京、上海、广东等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地区相比,我省呈现“高原多、高峰少”的态势,全省范围内患者转外就医过多、新技术新项目发展缓慢等问题仍存在,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医院还不多。全省转出病人居全国前5位,很多罹患疑难危重病的患者,还时常要千里迢迢到北京、上海等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一线城市就诊,增加了百姓看病就医负担。因此,江苏亟需依托国家级的医学中心,精准搭建区域医疗中心平台,以此解决省内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和不同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差异化等跨区域和跨省就诊的问题,实现分级诊疗,让疑难危重患者在区域内得到有效救治。
具体建议:
一、借力国家资源,共同搭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通过搭建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提升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对于疑难重症患者的诊治能力、临床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区域影响力。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布局和发展江苏省的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以此带动省内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二、加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切实落实执行。一是转变理念、合理定位,促使三级医院“舍得放”。科学完善三级医院布局,将考核与财政支持挂钩,鼓励将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及术后康复患者等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民营资本医疗机构分流。鼓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组建联合体,推进区域专科专病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二是提升接诊救治能力、强化临床技术和管理服务支撑,确保基层机构“接得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缺布点和提档升级,出台和支持民营资本医疗机构的临床能力和服务能力监督机制和办法。同时,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各级医疗机构上下联通的信息化支撑、患者转诊和费用结算体系,以及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服务互动信息平台。大力推进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建设,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检验互通和线上心理辅导。三是完善制度、统一协调,推动配套政策“跟得上”。重点考核家庭医生有效签约、有效服务、有效控费情况。完善双向转诊制度,规范流程,建立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医保基金对分级诊疗的杠杆作用,建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
三、强化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医疗人才利益。足够数量的医疗人员从业者和优秀的临床医生、专家和教授落户到省内各区域医疗中心工作,是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关键要素。江苏省因依托高校医学院和附属医院资源,加大对医学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投入力度,强化临床实习能力评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培养培训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人才培养,外部人才引进,各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应落实好人才队伍的考核评估、优学帮带、优胜略汰等人才绩效管理,将更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和临床医生输送到区域医疗中心一线。同时,应相应落实好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社会保险及人才健康管理等综合配套政策。建设和完善区域医疗中心的员工薪酬福利政策,以接诊救治能力和服务意愿及水平来评估获得劳动报酬,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以临床能力作为晋升和淘汰的评估依据。
四、强化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互通合作,缩小区域诊疗水平差距。上海、浙江均有国内优质的医疗人才和医院资源,且医疗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也处于全国领先。积极寻求与江苏省周边省份医疗资源的共建合作、联合线下诊疗和多方远程会诊等互通合作,加强我省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提升临床科研能力和患者服务能力,让“疑难重症诊疗”“住院治疗服务”不再是“问题”,彻底打破区域医疗水平的差异化,让就医难不再成为老百姓的口头语。
五、建立优略管理组织人才互调机制,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加强区域医疗中心的组织管理能力。让略者变优,让优者更优,除了补充和强化基础临床工作者治病救人的能力和服务意识,更要注重医疗机构管理者的能力输出和可复制再优化的能力。让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优秀管理者们按照互调轮换机制去输出自己的宝贵经验去支持和强化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和服务水平较弱的区域医疗中心。省相关行政部门给予在科研项目、人才引进、重点专科建设等给予针对性倾斜,推动区域医疗资源整合。担当较弱区域医疗中心的管理者可以有机会进入到优质资源好的医疗机构担任一定的业务职能岗位,通过一定周期的轮岗学习和能力提升计划,达到回炉再造,返岗领导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