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604 关于有效落实双减政策 创新推进乐学育人的提案
日期:2023-01-16 提案者:张明霞

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各类政策、文件,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实施“五育并举”战略,坚持“减负增效”措施,引导育人方式变革和教育教学改革,营造了良好育人的氛围,取得了初步的改革成效。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有着110年办学史、40年乐学教育研究史。上世纪八十年代,附小就以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突破口,启动乐学教育研究。40年来,学校持续开展乐学教育模型建构、培养目标制定、儿童文化课程开发、乐学课堂学习研究、乐学学习环境设计等一系列乐学教育深化研究。学校的乐学教育实践,较好地处理了乐学与苦学、知识与情感、乐学与乐教等关系,关注主体性唤醒,重视内驱力激发,引导师生走向创造性教与学的境界,走出了一条培养完整儿童的实践新路。

著名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认为,锡师附小的乐学研究实践,是一种立足中国大地,解决现实问题,推动教育发展的本土创造和中国表达,对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重要的意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月霞副主任认为“附小的课程设计、活动设计,都是以学生为本的,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希望附小“带领全国的小学在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作为一所百年名校,锡师附小更应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勇担责任使命,不断构建完善锡师附小乐学教育科学范式,形成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附小范本,进一步发挥好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问题分析:

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在诸多领域产生了实际效应,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存在缺乏系统,零敲碎打的问题。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一些基层单位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文件政策缺乏系统学习深入研究,存在碎片化理解和实施的问题,削弱了教育改革效果,影响了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二是存在执行欠缺,力度不够的问题。有些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群众观念没有随之更新,教师缺乏主动迎接改革的意识,相关部门对政策执行监督力度参差不齐等“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存在示范不够,引领不足的问题。对教育的本质,普遍的规律,科学的模式,有效的方法还缺少深度、系统的研究和提炼,对一些学校比较成熟的实践经验缺少系统的培育、持续的开发、大力的扶持以及有效的推广辐射。

具体建议:

1.建议成立以龙头校为基础的省级乐学教育研究所。上世纪九十年代,原国家教委向全国推广7所学校的愉快教育成功经验,江苏就有2所。建议在省级行政部门领导下,依托省级教科研部门和省内高校研究院等平台,以现有乐学教育研究校为龙头,成立省级“乐学教育研究所”。通过这一高规格、高水平学术平台,把行政领导、全省专家教授、优秀一线教师凝聚成研究共同体,借助专业部门、学术机构和科研专家的力量,聚焦“双减”背景下乐学育人模式变革这一主题,高定位规划培育方案,高层次汇聚专业支持,高水平实施日常运行,高效能产出研究成果,成为江苏乐学教育成果向全国推广的重要孵化器。

2.建议推广以江苏为中心的全国乐学教育联盟。乐学教育已通过全国愉快教育协作体、省教科院教科研协作基地联盟、薄弱学校支持共建联盟等已有平台进行推广。建议发挥江苏研究乐学教育的扎实基础和雄厚实力,着力打造以江苏为中心、辐射全省全国的乐学教育联盟,在全省、全国确立实验点、实验区,进一步推广乐学教育理念体系,普及乐学教育课程、学科、教学及环境等研究成果。特别要进一步加大对新疆、西藏、青海、宁夏、云南、陕西等西部不发达地区结对帮扶学校,整体输出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加强共建,全面提升区域和学校办学质量水平,让乐学模式、江苏经验更好辐射全国,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3.建议完善以培育辐射为目标的体制机制配套。一是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现有政策的执行力度,进一步发挥好政策的正面导向作用,有效引导社会人才观、教育观的真正转变,严格规范各级各类学校、机构教育教学行为,为先进教育理念和优秀办学模式进一步推广实施营造良好氛围。二是给予政策支持。积极鼓励学校在科学理念指导下,基于自身优势和经验,开展基于实践的创新创造,在政策、人才、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集团办学,鼓励打通学制,尝试小学、中学,甚至高中组建灵活型教育集团,对学生开展一体化培养,为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打通新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