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黄河故道江苏段流经徐州、宿迁、淮安、盐城4市,全长约585公里,目前仍承担着故道沿线地区蓄泄洪水、农田灌溉、生态调节、城乡供水、记忆承载等功能。“十三五”以来,沿线各市大力推进黄河故道沿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统筹生态修复治理、产业富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故道沿线城乡融合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绿色水美生态廊道、富民增收经济廊道、城乡一体示范廊道、文旅融合展示廊道的美丽画卷轮廓初显。
问题分析:
近期,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意见》,为黄河故道沿线4市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带了重大机遇。
具体建议:
为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争取省级层面统筹编制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高水平建设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参照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将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作为推动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通过宁锡常接合片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引路,争取省级层面编制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在廊道区域率先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在发行政府专项债券、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黄河故道相关产品和业务方面优先予以政策支持,有力支持城乡相关改革试点。
二、争取在黄河故道流域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近年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有效盘活了资源,为“三农”发展注入了动力,但目前廊道区域还存在耕地碎片化、村庄布局无序、土地利用低效等问题,加之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需要在土地综合整治上创新方式方法、加大投入力度。建议打通政策通道,在黄河故道流域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富民廊道发展。一是争取将黄河故道沿线乡镇整体纳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或省级试点;二是争取在黄河故道土地综合整治范围内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动态调整,并对境内区域性和流域性河流管控区内的基本农田进行任务核减;三是争取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范围内增减挂钩指标使用规模不受限制。
三、推动黄河故道建设列入省级重大项目并积极争取政策红利。省《关于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意见》指出,对列入国家和省重大项目清单额项目,用地计划由省级“应保尽保”。建议将市级黄河故道建设纳入列省重大项目,进一步释放列省重大项目红利。一是支持省级年度建设用地流量指标分配上向黄河故道倾斜,对合理需求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廊道内不少村庄被划入生态管控区,导致项目落地、基础设施建设乃至村庄的后续发展规划处处受制。建议省生态环境部门尽早对沿线村庄生态管控区进行科学调整;三是廊道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资金缺口较大,建议省级部门在项目储备入库和省级预算内投资、政策性信贷等各类资金下达方面给予倾斜。
四、争取省级层面统筹规划徐宿淮盐4市资源。近年来,徐宿淮盐4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疏浚河道、修建道路、发展农林经济等,取得了一批特色成果,但由于缺乏省级层面统筹,改造开发基本立足地方,各自为战,布局缺乏系统性、连贯性、配套性,一二三产融合受阻,且呈同质化趋势,难以形成叠加效益,对沿线发展带动力较弱。以“生态旅游为例”,目前4市均规划建设同类项目,形成了徐州丰县黄河故道大沙河国家湿地公园、淮安古黄河湿地公园、宿迁古黄河水利风景区、盐城黄河故道桃花源生态经济区等,但运营模式单一,基础配套较为薄弱,故道两侧交通互联存在短板,缺少贯通全线的主干道,导致单体“盆景”无法串联成集中连片的“风景”,削弱了区域旅游度假竞争力。河南、山东、安徽等3省境内黄河故道资源开发起步较早,农业开发和生态旅游趋于成熟,形成砀山酥梨产业、夏津生态休闲产业(4A风景旅游区)、民权黄河故道国家生态公园等系列品牌效应。目前,开封、菏泽等故道沿线城市,正在努力联合推动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省《关于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意见》明确要求我省统筹谋划,实施连片规模开发。为此,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建议省级层面结合大运河发展规划,统筹4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规划建设徐宿淮盐故道交通专线,集中资源,合理布局,点线面结合,聚力打造“特色农业生态走廊”并争取纳入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