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推动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存在两种实践路径,一是专门设立特殊教育学校;二是普通学校接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即融合教育。我省融合教育发展成效显著,全省共建成融合教育资源中心4121个,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学前、小学、初中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大部分区县还建有高中阶段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还成立了高等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由“残疾儿童少年”扩大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少年”。
成绩可喜,有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调研发现,我省推进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实现特殊教育普惠高质量发展还存在诸多现实困难与阻力。
问题分析:
一是平等教育的社会舆论氛围尚不浓重。随着国家和各地对特殊教育政策逐步完善,江苏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实现适龄特需儿童义务教育入学全覆盖,3至6岁特需儿童入园率达到85%,特需学生高中阶段受教育率达到80%”。在全纳教育理念的逐步推广下,特殊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在“上好学”上还存在很多障碍。学校在接纳特殊儿童入学后,会对正常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育成绩带来一定阻碍,但又未能及时有效在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师资队伍等方面作出适应性调整。比如,存在心理障碍的孩童入学后会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与同学产生肢体冲突,心智障碍孩童在学习进度上存在滞后性、接受度差,普通学生家长对特殊儿童存在偏见与误解,认为其会影响其他孩童正常学习生活,而这种偏见会传导给孩童,致使普通孩童与特殊孩童之间存在歧视与对立,甚至出现校园欺凌情况。
二是高素质融合教师队伍建设还需加强。普特融合教育让部分特殊孩童进入普通班级,但是特殊儿童的情况各不相同,融合教师相对于普通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技能,还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疏导、康复医疗等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遵循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注重课程教学个性化、差异化调适,科学转化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此外,融合教师比普通教师教学难度更高,但是我省在薪资待遇、职级晋升等方面并未有较大差异,融合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性不高。
三是校园融合教育的环境基础仍显薄弱。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包容、接纳和归属等方面文化氛围的构建是推动融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又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即校园无障碍设施建设,软文化是指校园融合教育政策、教学体系、教学活动等一系列有利于营造普特融合的活动。目前上海市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大中小幼学校基本建设和设施设备配置范围,出台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指南,提升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为残疾儿童青少年接受各级各类教育创造条件。但调研发现,我省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学校融合教育环境基础仍显薄弱,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善。
具体建议:
一是营造普特融合教育平等观念。持续深化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减弱学校、家长应试教育成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特殊儿童教育难题,保障特殊儿童“能入学”“上好学”权益。如借鉴常州市西新桥小学,一是学校加强了融合教育的组织保障与队伍建设。校长领衔,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网状架构,健全组织管理。培训赋能,厚植融合理念。外寻本土资源,与高校结对共建,与社区康复机构合作。着力打造资源教师,使其成为学校“首席专家”,发挥帮带作用培养“星火教师”。二是学校在融合教育课程实施与评价上攻坚克难。以“苏台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指导服务”项目为依托,践行个别化教育。以课程与教学调整为抓手,提供适合的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评价改革。在期末考试时为特需学生设立独立的考场,给予合理便利;不断放大优点,因人设奖,正向引导,实现迁移;将量表测试、日常行为观察与学业测试相结合,私人定制综合素质报告书。三是学校大力建设尊重差异、接纳差异、支持成长的全纳教育环境。从“大”入手,建设资源中心,建立“资源中心全境”领域。从“细”着力,营造悦纳氛围。各班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组建学习共同体、组织游戏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班级生态。学校还通过一年级新生入学手册、班级家长会、家长成长营建设等,积极宣传国家融合教育的政策,激发同理心,促进普特家长共同体形成。
二是完善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我省融合教师全过程育训一体培养体系,完善在校学生“职前培育、职后培训”以及在职教师“普教转特”于一体的融合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要瞄准实际需求,加强在校大学生融合教师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融合教师。我省教育部门要加强与师范院校、特教学校的合作交流,持续提升融合教师专业技能。各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融合教师薪酬保障,完善职级晋升体系,保障融合教师各类权益。如在残疾儿童教育、康复方面,借鉴上海市探索创建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办学模式,培养具有教师和康复师资质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学习成都市双流区特教校教师、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和承担随班就读工作的班主任教师,都按照基本工资的20%核增绩效奖励。山东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以县(市、区)为单位,每3年核定一次,配齐配足特殊教育教师,按照每年1000人规模开展特殊教育教师省级培训。广东为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配齐配足教职工,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巡回指导教师、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康复训练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为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配备专兼职资源教师,建立专职资源教师县域内统筹调配机制。江苏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须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或持有普通教师资格证和省级教育部门认定的特殊教育专业考核合格证。云南每年培训学时不得低于72学时/人。黑龙江全面实施特殊教育教师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线上+线下”全员培训计划。辽宁组织开展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普通学校的校长、教师的专项培训,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
三是全面统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医康教融合,教育、卫健、民政和残联等部门要推动数据互通、服务共享,共同认定区域特殊教育对象名单。要进一步发挥医疗机构作用,在做好信息保护的前提下,将儿童发育障碍的内容纳入学生入园入学的体检报告。医学诊断报告是特需学生教育评估的重要依据,教育和卫生健康部门将联合提供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清单。医疗机构也应向特需学生家长提供各地优质融合教育学校名单,引导家长理性选择学校。此外,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与定点医疗机构的交流,每月至少组织1次双方共同参与的医教结合活动。建立健全由教育部门牵头,卫生健康、民政、残联共同参与的省、市、县三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加强与教研部门合作,指导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面实施个别化教育与质量评价。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协调区域教育康复工作,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合理安置不同的教育对象,指导普通学校规范开展康复活动,并将康复融入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加强校园融合教育文化建设,完善校园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医疗、妇幼保健、儿童福利、康复等各类机构与学校合作交流,促进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为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专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