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666 关于推进江苏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日期:2023-01-17 提案者:钱晴

调研情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光伏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我省应抢抓“十四五”战略机遇期,促进以光伏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光伏产业链的上游包括原料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单晶硅和多晶硅的制造,硅片的生产;中游包括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玻璃,支架等)和逆变电器等部件的制造;下游是光伏发电的应用端,包括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等。

当前我省光伏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全产业链系统完整,形成了硅材料、电池及组件、光伏设备制造、零部件配套、光伏电站、专业检测和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在全国较为突出;二是龙头企业带动明显,我省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比如在串焊机领域,先导、奥特维两家上市公司占据了全球近70%的市场份额;三是服务平台资源丰富,拥有国家光伏产品质检中心、光伏产业园等平台,承办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对于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的汇聚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0年我省光伏产业在新增产能扩张、国内外市场的推动等因素影响下,总体规模有所扩大,高效产能大幅释放。多晶硅产量4.22万吨,同比下降21.85%,全国占比10.77%;硅片产量62.11GW,同比增长1.3%,全国占比38.51%;电池片产量52.32GW,同比增长8.3%,全国占比38.81%;组件产量61.2GW,同比增长30.52%,全国占比49.12%。全省光伏制造企业超400家,从业人员超11万人,完成销售2624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利润48.54亿元,行业利润率继续下滑,低于2%。

问题分析:

(一)马太效应显著,竞争日益激烈

从国内市场看,光伏行业龙头制造企业扩产步伐加速,针对多晶硅、硅片、太阳电池、光伏组件这4个环节,2018-2020年间市场占有率排名前5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和(CR5)逐年提升,且幅度较大,特别是2020年同比提升超过10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见表2)。与此同时,龙头企业产量规模也大幅提升,在多晶硅环节,产量超过5万t的企业有4家;在硅片环节,排名前5的企业的产量均超过10GW;在太阳电池、光伏组件环节,产量超过10GW的企业分别为4家和3家。龙头企业利用规模、资金、技术优势将进一步做大,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则被进一步挤压。

以光伏组件企业为例,常年霸榜全国前5的企业中江苏就占了2家,分别是注册地在常州的天合光能和注册地在苏州的阿特斯,而无锡尚德也能排进全国前10。尽管龙头企业江苏数量不少,但市场竞争依然激烈,全国前四强格局在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也偶有洗牌,2022年1季度,2020-2021年连续两年出货第一的隆基意外跌至第四,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分列二、三位,晶科能源则跃居第一,竞争的白热化已到“小进即退”的地步。

(二)产业链把控不足,配套仍需完善

尽管江苏省光伏产业链较为完备,许多细分领域都有企业涉及,也拥有一批龙头企业,但在上游光伏硅料方面主要依靠外地供应,在EVA胶膜、光伏玻璃等领域更是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企业效益受原料价格影响较大,特别是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响,大量原辅材料供需紧张导致价格大幅波动,对企业经营影响很大;在部分配套行业,配套企业的规模较小,产品数量或技术指标无法满足需求,仍需从外地大量采购;在科研和检测认证等配套服务方面,尽管在国内已有相当的基础和实力,但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在部分领域与国际知名检测认证机构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产业升级挑战,转型迫在眉睫

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补贴标准不断降低,分布式光伏项目补贴从2013年的0.42元/千瓦时降至2021年的0.03元/千瓦时,使得低价竞争、投机骗补等行为难以为继,由于大多数企业同质化严重,一部分管理和技术跟不上、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另一方面,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与传统产业相融合趋势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光伏产业低成本优势的减弱,推进产业“智改数转”,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质量是必由之路。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发展动能的过程中,还有核心设备标准不统一、关键技术待突破、企业融资困难、应用服务场景开辟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只有实现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迈进,才能更好提升国际国内竞争力。

具体建议:

(一)聚焦“强企”,助力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1、助力本土企业二次创业。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做好本土企业的纾困解难,谋求本地扩产也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鼓励本土上下游的设备厂商、组件厂商等企业以互相持股、技术入股等形式,扩充先进产能、扩大行业话语权,做大做强;打造院士谷,把光伏和新能源界的杨德仁、褚君浩等院士请进来,给予优惠政策,打造中国和世界光伏的院士谷,探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注重产业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挖掘,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2、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一是重点招引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由于业务拓展需要,并购、投资需求旺盛,应紧密跟踪其动态,出台吸引投资政策;二是重点招引设备类企业,由于硅料和硅片环节的新增投资集中在电力比较便宜的西部,电池和组件的新增投资则集中在土地、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好的地方,我省相对缺乏比较优势,但在设备领域,辖区机械装备和物联网技术发达,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人才资源,对于设备厂有较强的吸引力。

3、鼓励企业走出去。引导和鼓励国企和民营企业抱团向条件成熟的“一带一路”国家走出去,充分运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的普惠性政策,降低进出口成本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当地政府政策和本土化人力资源的支持,开展贸易投资活动;民营企业需要主动拥抱国企的“大树”,借助国企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项目资源和国际工程经验,为国企做好产品和服务配套,降低单打独斗的风险。

(二)抓好“强链”,构建产业新发展业态

1、抓住国内国际机遇,延伸产业链上下游。抓住海外能源巨头进入国内市场和央企大举进军新能源市场需要寻求合作的机遇,吸引央企和海外能源巨头展开与本地光伏企业的供应链合作、投资、并购整合等各项可能的合作,特别是与央企开展战略合作或参股,打造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联盟和生态链,形成新的产能优势。

2、加快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快新品研发、技术迭代、管理创新的步伐,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发展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大力吸收技术、管理、销售等各方面人才,合理选择企业发展技术路线,推动“产学检研”结合,集中力量攻坚关键技术难题,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

3、依托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全球光伏检测中心。借助美国与中国目前的竞争态势,国产化和国家标准化的难得商机,以CPVT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旗帜,联合德国TUV、美国UL、美国NREL、澳洲UNSW、德国Fraunhofer等打造中国和全球顶级的国家检测中心,建立中国(无锡)国家光伏检测中心及产业园。推动CPVT与国际检测机构的互联互通、互相认可,实现江苏检测,等于进口国检测,等于国际检测,为江苏掌握国际检测话语权提供法宝。

(三)聚力“赋能”,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1、打造产业孵化基金。以辖区涉足新能源的上市公司为主、政府为辅,组成地区新能源(光伏)产业孵化基金,将科技创新和孵化转为企业为主、上市公司为主,发挥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实现良性互动。政府可以将项目的创新支持和孵化资本转为风险投资的担保和失败后的保险费,这样政府既起到托底作用,相对投入也不大,起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2、加快“智改数转”进程。要将数字化、智能化渗透到光伏产业的生产、设计、服务、销售等各环节,大力推广运用大数据、5G、物联网等技术,在客户需求导向下,对数据、信息、技术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通过“设备自动化、数据信息化、运营智能化、平台协同化”的发展,构建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绿色能源生态体系,进一步降低全产业链生产成本,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3、开展“光伏+”探索。深入挖掘新消费模式下的客户需求,着眼基于个性化的定制、使用模式的创新、用户体验的提升,聚焦“互联网+光伏”平台的建设利用,探索农业、林业、渔业、交通、建筑、工业、金融等领域的“光伏+”创新应用场景,依托平台实现在线交易、信息发布、大数据分析、智能管理等功能,结合智慧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项目,发挥全产业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