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融通发展”。当前,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性障碍正逐步破除,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逐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江苏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800亿元。 但科技成果转化依然存在风险高、周期长、熟化慢、成本高等痛点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根据《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明显偏低,仅为3.9%。从江苏情况看,截至2022年,我省高校院所授权满两年且依然有效的发明专利4.56万件,其中没有转让或者许可的3.14万件,占比达68.9%,虽然较上年度降低了3.34个百分点,但是高校院所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质量和效率仍然偏低,大量的科技成果还没有实现市场化。 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概念验证”不可缺少。“概念验证”旨在为早期成果开展技术与商业化可行性验证,降低风险,吸引投资,弥补基础研究成果和产业技术产品之间的“断裂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对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欧盟、以色列高校或公共部门等地最早提出概念验证平台或资助计划,有效促进技术转移和商业化。 2021年,《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强调 “创新科技成果评价工具和模式”,提出“综合运用概念验证、技术预测、创新大赛、知识产权评估以及扶优式评审等方式,推广标准化评价。”之后,“概念验证”创新模式在全国得到快速推广,2022年,北京支持围绕高精尖产业领域建设第三方概念验证平台,支持创新主体联合实施概念验证活动;深圳明确对概念验证中心或中小试基地进行资助支持;杭州提出打造全国首个成果概念验证之都;上海张江成立上海首个区域型概念验证平台,打造1+N网络化概念验证体系平台。 我省部分设区市率先探索概念验证工作,如苏州2021年出台的《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引导国内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落户苏州,开展“概念验证”以及专利自由实施分析。” 2022年12月出台的《打造科技服务业发展先导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培育概念验证机构,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为实验室成果提供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化论证”。
问题分析:
对标国内外有关概念验证的先进经验做法,江苏还存在很大差距和不足,主要有几方面:
1.概念验证的本质内涵理解不到位。还仅停留在零星探索阶段,省级层面还没有明确的部署和要求,整体认知、意识和能力偏弱,没有形成完整工作体系和举措进行全面推进。
2.概念验证的资金支持体系不完善。目前社会资本聚焦产业化阶段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清晰的项目,财政资金聚焦基础研究和较早期的应用研究,两者之间的概念验证阶段存在资金缺口,导致大量高校院所的突破性创新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
3.概念验证的服务业态发展不健全。概念验证是技术转移机构核心职能之一,科技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技术转移机构应逐步形成概念验证、科技金融、企业管理、中试熟化等服务能力。”当前,江苏仅有少量机构开展概念验证服务,且与概念验证配套的中小试试服务平台,商业咨询机构等服务供给短缺。
具体建议:
1.建立概念验证协同体系。参照北上广深等地做法,加紧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围绕概念验证平台建设、概念验证项目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加快全技术转移“一盘棋”工作格局,以“一群一链一环一网”为导向,聚焦一个产业链、一个创新集群、一个生态闭环、一个协同网络,聚集成果、人才、资本和市场等转化要素,推动要素从“物理集聚”到“化学融合”升级,健全概念验证生态体系。
2.推进概念验证项目实施。在全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引导支持高校院所设立技术转移部门,针对前沿技术项目,加速挖掘和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将概念验证与“有组织科研”联系起来,将原本缺乏商业方向的科研转变为有商业方向有组织的科研,以系统科学方式解决科研面向现实生产力和经济主战场问题,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从偶然到必然,有组织的提升成功率,化解转化风险,避免大量科研书面成果浪费。从实现新技术在市场供应链中的价值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开发一套技术商业化验证工具和“假设-验证-修正”精益方法,定义出可实现的产品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发掘项目早期潜力实现内外部共创,同时,以自身实际项目实战训练培养具有“工程思维、商业思维、产品思维”的科学家团队,从以研发为主要任务的团队转型成符合科技项目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团队,从而提升科研项目转化成功率。
3.提升概念验证服务水平。积极争取与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合作,充分发挥江苏产研院、江苏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等作用,加强国际技术经理人、专利代理师等专业人员的培养,提升科技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能力。大力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支持开展技术搜索、科技评价、概念验证、技术投融资等专业服务,以及产业技术领域的技术转移服务和跨境技术转移服务,并依据技术转移绩效对技术转移机构给予激励。
4.加强概念验证金融供给。建立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引导资金,采取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方式,主要用于评价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潜力、商业化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向研发,进一步研发和打造原型、样机,真正实现“概念验证的一小步,成果转化的一大步”。办好概念验证科技成果直通车、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为技术对接资本就地转移转化提供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早期科技成果,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从“1到10”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