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燃煤电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对排放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压缩后输送,进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能源化的一种技术。根据调研了解到,江苏沿江地区有20余座燃煤电厂,后续都将会开展碳捕集工作。
问题分析:
沿江地区燃煤电厂碳捕集运输可以充分利用电厂现有码头资源,大力发展液态二氧化碳水运,降低运输综合成本,进一步拓宽运输和销售半径,建设区域“绿色二氧化碳”枢纽与集散地。
具体建议:
一、省级相关部门大力推动国家能源集团江苏部分沿江发电公司专属码头升级改造。省发改、科技、工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推动沿江地区燃煤电厂的碳捕集水运工作,加强对沿江地区有条件的发电公司相关工作的指导和帮助。交通运输部门加强技术指导,确保有需要且有改造基础的专属码头经过改造满足液态二氧化碳槽船装卸要求。发改等部门重点关注申请码头装卸液态二氧化碳(危化品)审批文件及申领二氧化碳经营资质等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共同推动项目尽快落地。
二、充分发挥示范效应,统筹规划沿江地区燃煤电厂专属码头建设,力争建成全国领先的碳捕集示范基地的运输枢纽与集散地。积极发挥港口码头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除已有基础的部分燃煤电厂码头升级外,发改部门可统筹规划沿江地区燃煤电厂专属码头,分批次推进升级改造,连点成线完善协同机制,为消减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开展大规模二氧化碳技术应用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发挥我省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及早建成全国领先的碳捕集运输集散枢纽。
三、进一步打通长三角地区二氧化碳的船-管道协同输送构架,为后续更大规模消纳利用和封存提供可行性。发挥省内已有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等优质项目示范作用,积极进行输运航道、液化二氧化碳运输船、资源化利用产业、管道输送基础设施等资源的打通,通过资金支持、建设产学研对接平台等方式为我省“绿色二氧化碳”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在沿江地区打造全国领先的二氧化碳捕集—低碳运输—工业应用示范工程,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达峰、碳中和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