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4年提案
0456 关于提升产业链外迁可控力的提案
日期:2024-01-21 提案者:省工商联

调研情况:

产业链外迁事关我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与稳经济、提韧性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当企业面临成本上升、资源短缺、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时,产业链转移是一种常见的应对措施,由于我省的制造业发展相对成熟,一些传统制造业的成本逐渐上升,加上环保、土地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一些企业选择将产业链部分或全部迁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寻求更加优质的资源和更低的成本。当然,江苏产业链外迁情况相对较为复杂,既有外迁的趋势,也有内迁的趋势。

问题分析:

从产业链外迁的影响因素来看。首先,全球经济形势将对我省产业链外迁产生影响,例如,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增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投资环境的不稳定和投资风险的上升。其次,国内外贸易政策也将对我省产业链外迁产生影响,例如,政府的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的签署和实施,将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和更优惠的投资条件。从产业链外迁的特征来看。首先,向内陆和东南亚地区转移的趋势将持续。内陆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政府也在加大对内陆地区的扶持力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投资,例如,一些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和业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东南亚地区则具有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自由贸易协定多等优势,成为了我省企业外迁的重要目的地,例如,一些企业在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地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其次,我省产业链将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例如,一些企业开始向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从产业链外迁产生的风险来看。首先是可能发生产业链断裂风险。随着企业逐渐外迁,产业链可能会出现断裂,导致原先的产业链无法正常运转,影响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发展。目前江苏无论在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在中低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也遭遇到产业链部分环节外迁的压力。其次是发生人才流失风险。企业外迁可能会导致人才流失,特别是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失,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再次是发生经济增长放缓风险。产业链外迁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一些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外迁可能会影响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具体建议:

一、鼓励本地企业在苏培育总部经济。一是鼓励产业链高端企业和产业关键环节留在江苏,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分类培育专业性总部、区域性总部、综合性总部。二是建立与总部发展配套的服务平台。推进由政府引导、企业共同参与的集成服务体系,完善与总部经济相协调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条件,通过总部经济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发挥总部对上下游产业的辐射效应,从而确保关键技术和生产附加值高的环节留在本土。三是注重产业链的整体保护。从产业链稳健性出发,一方面,引导产业链转移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关注并保护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保持本地产业链的完整性,加强关键技术保护。

二、立足当下,畅通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一是主动设立产业链预警机制,通过建立产业地图,形成可展示、可检测、可分析、可预警的“产业图谱”,持续跟踪监测产业链供应链动态,提前开展风险研判和预警,做好政策储备和应急预案,实现产业链风险联防联控。二是建立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细化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正常运转的管理机制,动态培育“链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推动重点产业的产业链联盟发展,加强长三角区域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配套,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闭环,探索形成长三角范围内“外循环”、江苏省区域“内循环”的产业链自主循环系统。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掌控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探索新型体制科技创新的江苏路径,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科技联合攻关,加快突破一批短板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构建技术链和产业链融合机制,健全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培育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快补齐关键产业、关键环节和关键核心企业的短板,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发展。

三、放眼长远,稳链补链强链建链并重。一是体系化推进产业链创新升级。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创新构建更加灵活可靠、富有弹性的多层次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引导产业链向新兴领域和高附加值领域转移,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地位,着力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领先发展,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抢占全球产业链重构新高地。二是协同推进稳链补链强链建链。高度关注供应链上下游关系,在要素成本不断增加的同时,稳住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研发和设计等关键环节,尽可能地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产业链留住,保持产业链相对完整,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分工合作,结合重点产业补链强链固链需求,探索在区域要素自由流动、产业集群规划布局等方面形成有效合作机制。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发和发展新的产业链,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机会,以弥补因产业链断裂而带来的影响。三是以高水平开放推进产业链国际合作。全力推动江苏本土民营跨国公司培育,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开展高质量跨国并购,嵌入全球创新网络,获得高端市场和高新技术,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推进国际产业园、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化国际人才、技术和经贸合作,灵活运用RCEP规则,拓展和深化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