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22年江苏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046.2亿元,占全国比重约为9.56%,比上一年度增长7.4%,快于全国5.5个百分点。
问题分析:
虽然我省海洋经济近年来发展稳中有升,但受沿海地区资源禀赋制约,我省海洋经济存在明显短板,其中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海洋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从全国沿海省份看,我省涉海R&D经费投入偏低,缺少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省级海洋科研机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数量较少。
二是海洋人力资源短缺。我省沿海地区在教育、医疗、交通和其他民生建设方面处于全省中下等水平,近年来人口负增长和外流情况加剧,对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力较弱。
三是海洋绿色发展挑战严峻。随着我省沿海临港产业快速发展和大型石化项目先后落地投产,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也对海洋生态监管和综合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具体建议:
1.突出市场导向,实现海洋科技创新发展
一是构建海洋科技自主研发体系。加强高校科研资源整合,推动高精尖海洋项目、国家(省)级海洋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分支机构来江苏落户。发挥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的综合平台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海工技术研发实验室,不断提升自主研发水平。
二是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依托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推动涉海前沿技术成果市场化转移转化。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海洋技术交易平台,完善海洋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引导海洋技术服务平台协同创新与集聚。
三是拓宽科研要素投入机制。加快设立由地方政府、风投组织、用海企业等合作的海洋基金,通过私募、公募等形式盘活社会资本。加强地方现有金融机构对中小海洋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开发渔业小额贷、蓝色信贷等海洋金融产品。
2.强化梯队建设,实现海洋人才共享发展
一是加强海洋人才培育。持续强化江苏相关高等院校涉海专业培育力度,筛选海洋领域紧缺的基础性研究人才、领军人才和团队,打造“蓝色”高层次人才库并给与补助。
二是加强海洋人才引进。加大海洋专业高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经费补助力度。支持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与其它海洋科研单位开展合作,柔性引进海洋学科带头人和团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国内外分公司促进本地人才回流。
三是加强海洋人才交流。推进企事业单位海洋专业人才流动,推动海洋人才直接服务企业,鼓励带项目挂职兼职,保留原单位岗位,分享成果收益。定期举办高规格的海洋人才峰会、学术沙龙,提升学术交流的高度和广度。
3.加强协调监督,实现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一是推进海洋生态综合治理。按照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的管理要求,尽快建立海洋生态保护联合工作机制,强化横向联动,实现陆海生态全域保护、陆海环境协同治理和海洋灾害联防联控。
二是落实海洋生态保护制度。贯彻“河长制”、“湾长制”等水环境治理措施,压实主体责任。加强海洋、湿地、水生物等自然保护区建设,有序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科学分类管理全省沿海岸线,为海洋资源永续利用提供保障。
三是创新海洋环保手段措施。加强信息技术赋能海洋保护,打造海洋环境信息在线监控“一张图”系统,强化对污染源头、污染企业和污染海域的动态管控。完善污染治理群众举报投诉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全民参与的海洋污染防治监督机制。创建海洋碳汇交易平台,以法律约束和市场调节共同作用保障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