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统一战线学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的利重要法宝的理论化、系统化知识,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系统科学。早在1945年5月,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科学,我们要学会这一门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统战工作是一门科学。2022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对加强统战理论研究及统一战线学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明确要求,推动统战理论研究、统一战线学科建设与社科研究、社科繁荣发展紧密结合,构建高水准、开放性、专业化的统战理论研究格局。
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并谋划筹备学科平台建设。2018年12月,省政协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省委党校分别设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基地。2022年7月,省委统战部在省民宗委、省工商联、省社会主义学院、省社科院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设立了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2023年9月,包括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省内高校都积极申报中央统战部新型政党制度研究基地。但与先进兄弟省份相比,我省统一战线学科建设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一是统一战线学科建设有理论研究平台,但无学科建设平台,尤其缺乏相关的学位点,目前仅有扬州大学向教育部申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党的统战理论与实践”二级学科。而兄弟省市纷纷筹备统一战线学科建设,抢占这一高地,如山东大学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联合创办了国内首家统一战线学科点,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也都设立了与统一战线学科相关的硕博士学位点或博士后流动站。二是统一战线学的研究队伍力量分散、后备人才不足,研究缺乏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激励机制,学术共同体建设明显不足。三是统一战线学科在学术论坛上失语,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期刊或者专门栏目。
具体建议:
新时代对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统一战线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特别是202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学界普遍认为应在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统一战线学二级学科。可以说,当前统一战线学科建设面临难得机遇。为此建议:
第一,进行有组织地科研。学科建设的基础是理论研究。党的统战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和彰显统一战线“法宝论”的政治科学、治理科学、社会科学,同时,基于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复杂性,统战理论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心理学、党建学等多类学科,因此,统一战线学科作为新兴学科,日益呈现系统性、交叉性、复合性特征,统一战线学科建设必须突破传统学科壁垒,以集成创新促进高水平理论研究。要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把统一战线学单列,并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增设统一战线学科规划评审小组。这样,可使统一战线领域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省社科基金项目的名义统一规划、统一立项,动员和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推动构建层次丰富、方法多样的“大统战”研究体系和格局。
第二,建立更为明确的统一战线学科意识。学科意识是新兴学科形成的重要条件。国内学界认为,统一战线学科需要更加明确的学科话语、学科边界和学术规范,避免与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党史党建学雷同,尽快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我省要率先探索统一战线学的相对独立学术体系,对标一流期刊,支持办好《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这一统一战线专门学术刊物,并鼓励省内主要社科学术刊物常设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专门栏目,推动统战理论研究进入更高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殿堂。
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队伍和后备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动力。我省要探索设置合理的统战学科人才培养及评估方案,如科学设置本、硕、博招生计划,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促进统一战线学科综合性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统一战线学科的专门教学研究队伍,鼓励省内高校开设统一战线理论的相关课程,并在既有研究基地的基础上设立硕博士点或博士后流动站,着力培养后备人才。每年资助一批优秀的统一战线学科相关主题的博士论文出版,并优先推荐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将其纳入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第四,提升统一战线学科的咨政服务功能。与传统学科相比,统一战线学具有鲜明的咨政功能性。我省要鼓励各高校、党校和社科院等在项目申报、论文发表、成果认定和职称评审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鼓励研究人员和团队坚持问题导向,兼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进一步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科服务统一战线发展的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