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利用问卷对相关企业开展调研,装备制造业 170 家,占比 40%;消费品行业 124 家,占比 29%;原材料行业 33 家,占比 8%;电子信息行业 21 家,占比 5%;其他制造业 76 家,占比 18%。深入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开展座谈,对部分企业、服务商走访交流。
问题分析:
一是中小企业仍有较大畏难情绪。中小企业在智改数转的道路上踌躇不前,主要是感到缺少技术、人才、资金支持,因而缺少转型底气,加之对服务商接触不多、了解不深,也导致对如何选择感到举棋不定,这些感受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改数转的进程。说明相关政府部门在对技术平台、人才金融政策、服务商资质推介等方面的宣传、解释、指引精准度方面还有待优化。
二是服务商仍缺乏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大局观。有些服务商本身满足不了大型企业对完整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能力要求,却又嫌弃中小企业精于投入回报的计算,缺乏深耕行业和客户的认知,服务商如何在市场供需中生存下来既需要自身的领悟力,也需要政府部门更多的鼓励、指引和把握方向。
三是政策组合互补还有提升空间。当前政府推行的智改数转政策更多针对重点产业链与龙头骨干企业,中小型传统制造企业转型缺乏具体性的政策,加之制造业门类众多,处在各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存在很强的个性化,智改数转突破口各不相同,除面临融资难题、技术瓶颈和人才短缺等问题外,企业普遍还希望政府搭建细分行业沟通交流平台、学习观摩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等,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场景,形成行业领域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范式。
具体建议:
一是建立由政府、企业、服务商共同参与的数字技术培训专班。数字化学习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环节,专班可就近设置在企业所在的板块、区镇甚至街道,培训对象以中小企业为重点,联合大型企业、专业技术服务商、高校等培训机构开设数字经济课程,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现场观摩教学并举,通过深入浅出的数字化学习提升中小企业智改数转认知和能力,同时也加强供给双方的对接合作。
二是遴选不同门类细分行业转型成功的标杆企业作为示范。组织行业内中小企业分批次观摩学习,旨在切实感受数字化应用的好处。“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构建链上利益共同体,让行业龙头的“光环”惠及更多中小企业,比如:博世汽车苏州工厂不仅成为全球“灯塔工厂”,也成为苏州智改数转的“名片”之一,通过有规划、有目标地组织观摩学习,积极培养发展“小灯塔”企业。
三是开展全流程服务。加强工业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软件产品和服务,支持围绕企业智改数转需求开展工业软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解决方案集成,支持工业软件开源生态建设。面对中小企业,服务商不仅要满足于“系统上云”“机器换人”等浅层转型,而且要从评估规划、设备改造、流程管理、人才培训、安全维护、卓越运营等各环节提供全方位陪伴式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推动转型逐步深化,增强转型获得感。
四是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体系。制定综合性的政策框架,增强精准性有效性。税收方面,可以考虑减免中小企业数字化投资的部分税收负担,以鼓励他们加大数字化转型投资。财政方面,可以考虑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的低息贷款,补贴和奖励中小企业进行智能改造。社会融资方面,可以引导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以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技术方面,由政府牵头建立智能制造技术培训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技术瓶颈;支持设立智能制造科技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资源和基础设施,帮助他们开展研发和测试新技术;鼓励企业参与技术创新联盟,共享资源和经验,促进行业内合作和知识传播。